面對張桂梅這一早已被大眾熟知的典型形象,《山花爛漫時》開篇便呈現出整體乎實而有厚度的敘事特點。創作者以主人公前去勸回即將失學的女學生為切口,舉重若輕,在張桂梅看似平常的一次“日常執著中”直入主要矛盾,不僅呈現出大山中女孩的普遍困境,更令觀眾自然帶入,“看到”并很快對人物“執著”背后的心力之源有所理解,從而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而這一過程中,從半路“拋棄”朋友到“勇”騎摩托, 加之避開“大道理”簡潔執拗而“接地氣”的臺詞,綿密的細節中,一個有著“凡人”血肉的“張桂梅”也被鮮活地勾勒出來。
該劇的敘事也處處體現著自然和真實,從女高的招生之難到師生高考前的重壓,每一次困難的出現都以具體的人如何去突破它為切口。尤為難得的是,《山花爛漫時》既未回避真實生活的艱難,人物遭遇的坎坷,又打破了以往一些相關題材慣用的苦難敘事、始終強調著人物本身在理想支撐下的樂觀向上的生命力。這也給廣大青年干部樹立了堅守信念的積極形象,青年干部應從中汲取力量,明確自己為人民服務的使命,在工作中堅守政治信仰,不被外界干擾。
無論大山中女孩們的命運,還是張桂梅在辦學和教育理念上遇到的困頓,劇情既觸及了社會深層次的問題,又未流于瑣碎和悲憫之中。劇中的張桂梅既是模范人物,也是生活邏輯、情感邏輯之下的具體而鮮活的人,在《山花爛漫時》中,人間煙火中真與善的力量正是在層出不窮的問題和困難中得以呈現。
一方面是信仰與理想的光芒,另一方面是人的獨特與生動。唯有真正著力于描摹人物內心世界,對其精神源頭完成開掘和多層次描寫才會令觀眾產生認同感。事實上,作為一部基于真實素材創作的作品,也由此才更容易激發觀眾的共情體驗。
正如演員宋佳在談及此次的人物創作時所言,“我其實一直在告訴自己,不能任由自己陷入感動,我所要呈現的是張桂梅校長這個真實的人,我認為她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人,她的執著、幽默、堅強、豁達,她的樂觀和生命力,我希望能把這些呈現出來”
藝術化、具象化的個體,平凡樸實的起點,不凡的意志與成就,最終相融為一個有機體《山花爛漫時》在充分尊重現實與人的復雜性的前提下,著力于平實自然,提煉出“大山女?!睆涀阏滟F的價值和意義的同時,亦呈現出人性的厚度與對女校師生直面命運的勇氣的贊美。
年干部要像劇中人物不斷拼搏進取一樣,持續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在實踐中積累工作經驗,錘煉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增強“敢辦事,能干事,辦成事”的底氣。堅持以“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的決心,知重負重,苦干實干,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新時代棟梁之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