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
改革為了人民,增進人民福祉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回顧武漢改革實踐,有不少改革舉措曾開全國之先河。這些舉措并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根本上是為了人民。“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堅持改革為人民,就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改革的目標和方向,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利益。我們要常態化收集群眾需求,群眾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什么、推進什么。
改革依靠人民,人民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人民是改革受益者,也是改革推動者。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改革越向深度和廣度進軍,越需要凝聚全社會的改革智慧。近年來,武漢深入開展共同締造,就是持續從基層群眾的創新實踐中汲取創造活力,不斷推進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人民群眾富有無窮的創造力,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緊緊依靠人民,就是要汲取人民智慧、激發人民創造,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開門搞改革,把總體謀劃和問計于民相結合,發動群眾共同締造,激發全社會支持參與改革的積極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
改革成效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今天,人民群眾還有不少操心事、煩心事,改革要奔著問題去,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找準改革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群眾可感可及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使改革成色更足,讓人民對改革有更多獲得感。
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以人民滿意為標準推進改革發展,就一定能將最廣大人民凝聚在改革開放偉大旗幟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