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遇上無形傳承
碰撞會產生什么火花?
第五屆北京商品交易會
入選最具發展潛力服務示范案例之一
榮昌國家示范綜合實踐基地
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榮昌國家示范綜合實踐基地由重慶興昌輝騰旅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昌公司”)運營。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是重慶市榮昌區唯一官方指定的社會實踐、游學運營機構。 2013年榮昌區向教育部報批成為國家級綜合實踐基地。2018年成為教育部“國家課程示范基地聯盟”成員。
談及建立基地的初衷,重慶興昌輝騰旅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宇介紹,興昌公司是由具有旅游背景的重慶昌輝與重慶榮昌組成的合資企業。區國有資產公司。旅游領域優質資源,一一智慧,一物資源,形成興昌的核心競爭力。 “通過對榮昌當地文化的梳理,我們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牌傳播和教育是合二為一的,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讓更多的孩子接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逐漸產生興趣。引導他們從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職業。”
張宇表示,榮昌基地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特色,涵蓋科學實踐、主題教育、特色文化等五大課程體系。基地聘請國際非遺教育專家,共同打造特色青少年非遺社會實踐課程。現已完成66門課程的開發,形成了榮昌陶藝、榮昌涮肉、榮昌折扇等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我們擁有國家級非遺重點課程、馬來西亞非遺二十四節令鼓等,并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定制非遺冬/夏令營、親子游等游學產品。 “我們的目標是立足本地,輻射周邊。榮昌有8萬多名兒童,目前基地年接待能力至少5萬人。”
不僅如此,為了不斷提高非遺產業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增加相關從業人員數量,榮昌基地將聯合國內外行業頂尖專家開設非遺文化創意高級培訓課程經營管理、榮昌非物質文化技能職業認證培訓課程。完成培訓后,將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為榮昌非物質文化遺產儲備專業技術人才。
張宇表示,興昌公司通過榮昌基地社會實踐課程的研發和教學,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融合、傳播和變現;通過基地考察——興趣培養——職業教育的轉變,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旅游產業綜合人才培養、儲備、輸出機制,全面促進當地非遺發展。遺產產業。
事實上,用教育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只是一個開始。 “我們要以教育為切入點,以文化為手段,以旅游為變現渠道。”張宇透露,今年北京國交會期間,重慶榮昌與文化巡禮項目管理辦公室簽署了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榮昌設立項目辦公室,今年年底前完成榮昌尋禮城的掛牌工作,未來將建設非遺體驗營或者非遺公園”通過選拔,將在榮昌培養的孩子們通過循禮城帶到循禮市,通過多種渠道將產品送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時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送出去。 ”。
此外,興昌公司還與臺北中旅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美科教育專業委員會、TBI國際教育集團、北京湯蜜茶道文化等協會及企業達成業務合作交流中心等,將共同助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