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ingning
關于AI Crypto的前景,業內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觀點,形成了一場激烈的三方辯論:
樂觀派:AI的去中心化革命
AI Crypto的樂觀主義者堅信,區塊鏈技術不僅能夠,而且應該徹底改變AI的開發和應用方式。他們的愿景包括:
1.去中心化AI:打破大型科技公司對AI的壟斷,創造一個人人都能參與的開放AI生態系統。
2. ZKML(零知識機器學習):利用零知識證明技術來訓練和驗證AI模型,確保AI的隱私性、可驗證性和完整性。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不暴露原始數據的情況下證明AI模型的正確性和公平性。
3. 數據主權:通過區塊鏈技術,讓用戶真正擁有并控制自己的數據,同時能從AI系統使用其數據中獲得經濟回報。
4. 去信任化協作:使用智能合約來協調全球范圍內的AI研究者和開發者,無需中心化的管理機構。 在樂觀派看來,AI Crypto不僅是技術的結合,更是一場民主化AI的革命,有潛力徹底改變AI的發展軌跡。
悲觀派:Vitalik的謹慎論
與此相對,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代表了一種更為謹慎的態度。他認為,在未來10年內AI Crypto的應用場景應該主動局限于幾個特定領域:
1.DEX AI Bot做市商
2. 預測市場做市商
3. DAO自動治理
Vitalik的觀點代表了一種"極簡主義"路線,試圖將AI Crypto限制在一個相對狹窄但可控的范圍內。這種觀點背后的考慮可能包括:對AI潛在風險的擔憂、對區塊鏈技術當前局限性的認知,以及對投機性項目泛濫的警惕。
現實主義者:尋找平衡點
在樂觀派和悲觀派之間,一些"現實主義者"正在探索更加務實的方案。他們認識到AI Crypto的潛力,但也意識到實現全面去中心化AI面臨的巨大挑戰。這些現實主義者正在嘗試:
1.將AI模型、知識庫和AI Agent代幣化,創造新的價值捕獲模式。
2. 探索ZKML等新技術在特定場景下的應用,而不是追求全面的技術革命。
3. 構建連接傳統AI和區塊鏈世界的橋梁,而不是完全顛覆現有系統。
在這場激烈的辯論中,一個引人注目的項目浮出水面:KIP Protocol。它似乎正試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既吸收了樂觀派的部分愿景,又保持了悲觀派的謹慎,同時又不失現實主義者的務實態度。
那么,KIP Protocol究竟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它能否成為連接AI和Crypto世界的關鍵一環?讓我們來深入解剖這個野心勃勃的項目:
1. 重新定義AI資產:從數據到股權
KIP Protocol的核心創新在于其"所有權層"。通過ERC-3525半同質化代幣(SFT)標準,KIP為每一份AI相關的知識資產(數據集、模型、應用)提供了明確的鏈上所有權證明。
這種方法既回應了Vitalik對于明確價值捕獲的關注,又擴展了代幣化的邊界。它不僅僅是將AI資產簡單地轉化為代幣,而是創造了一種新的"數字股權"概念。
與傳統的AI Agent平臺(如Coze和Dify)相比,KIP的方法有著本質的不同:
- Coze/Dify模式:用戶創造的內容和數據歸平臺所有。
- KIP模式:用戶保留對自己創造的內容和數據的所有權。
想象一下,你的數據不再是被動地被大公司采集,而是成為你在AI經濟中的股份。這種轉變可能會重新定義數字經濟的基本規則。
2. 去中心化的價值分配:從"佃農"到"股東"
KIP Protocol的"結算層"通過智能合約和$KIP代幣構建了一個透明、自動化的收益分配系統。這個機制與Vitalik提出的DEX AI Bot做市商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試圖通過算法和智能合約來實現更公平、高效的價值分配。
但KIP走得更遠。它不僅僅是為特定應用場景設計的機制,而是試圖為整個AI產業鏈創造一個新的價值分配模式。這里,我們又看到了與傳統AI平臺的鮮明對比:
- Coze/Dify模式:平臺獲取絕大部分收益,開發者通過有限分成獲得報酬。 - KIP模式:智能合約自動、透明地分配收益,所有參與者都能按貢獻獲得相應份額。
這種模式可能會激發更多創新,因為它為小型參與者提供了與大公司競爭的平臺。
3. 開放式AI基礎設施:超越單一應用
KIP Protocol的"應用層"提供了標準化的API接口,允許任何AI組件(數據、模型、應用)無縫接入這個開放生態。
這種開放架構與傳統AI平臺的封閉生態系統形成了鮮明對比:
- Coze/Dify模式:構建圍繞平臺的封閉生態系統,存在"供應商鎖定"風險。
- KIP模式:創建一個開放的AI資產市場,鼓勵跨平臺、跨領域的協作和創新。
通過創建一個開放、可組合的AI基礎設施,KIP不僅降低了創新門檻,還為跨域協作創造了可能。
4. KIP Protocol的實際應用場景
為了更好地理解KIP Protocol如何在實踐中運作,讓我們來看幾個具體的應用場景:
a) 去中心化醫療數據共享
想象一下,一位研究罕見疾病的醫生需要大量的患者數據來訓練AI模型。傳統方式下,這可能涉及復雜的數據共享協議和隱私問題。而使用KIP Protocol:
- 患者可以將自己的匿名化醫療數據上傳為知識資產,并設定訪問條件。
- 研究者可以支付$KIP代幣來訪問這些數據。
- 智能合約自動執行收益分配,患者因貢獻數據而獲得報酬。
- ZKML技術確保數據隱私,同時允許模型訓練和驗證。
這不僅加速了醫學研究,還為患者創造了新的收入來源,同時保護了隱私。
b) 去中心化AI創作市場
考慮一個AI輔助創作的場景:
- 作家、藝術家和音樂家可以將其作品作為知識資產上傳到KIP生態系統。
- AI開發者可以使用這些資產來訓練特定領域的創作模型。
- 用戶可以使用這些模型來輔助創作,每次使用都會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分配收益給原創者和模型開發者。
這創造了一個公平的創作生態系統,每個參與者都能從中受益。
c) 企業級知識管理
大型企業可以利用KIP Protocol來更好地管理和monetize其內部知識:
- 將公司的各種文檔、報告和數據轉化為知識資產。
- 員工可以更容易地檢索和使用這些資產,提高工作效率。
- 公司可以選擇將部分非敏感知識資產對外開放,創造新的收入流。 這不僅提高了知識管理的效率,還為公司開辟了新的盈利模式。
5. 創新激勵:自上而下 vs 自下而上
在創新動力方面,KIP Protocol的模式也與傳統平臺有著根本的不同:
- Coze/Dify模式:創新主要由平臺決定和推動,開發者需要適應平臺的規則和限制。
- KIP模式:創新可以來自生態系統的任何參與者,開發者可以自由組合和創新。
這種差異可能會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創新生態。傳統平臺可能更容易實現短期的、有方向性的創新;而代幣化模式則可能孕育出更多意想不到的、顛覆性的創新。
6. 現實主義的商業模式
盡管KIP Protocol的愿景宏大,但它展現出的務實態度值得關注:
- 已完成1000萬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知名機構。
- 有實際客戶和收入,不依賴代幣發行"圈錢"。
- 與Open Campus在Web3教育領域的合作顯示出其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的潛力。
- 發展不只局限于Web3。Web2亦有合作伙伴,Web2和Web3商業版圖齊頭并進
這種腳踏實地的方法,可能正是Vitalik所擔心的投機性項目的解藥。同時,它也證明了代幣化模式并非只是空中樓閣,而是可以創造實際價值的商業模式。
7. 挑戰與思考
盡管如此,KIP Protocol仍面臨諸多挑戰:
- 技術復雜性:盡管KIP Protocol旨在簡化AI資產的管理,但對普通用戶來說,理解和使用這套系統可能仍有難度。
- 生態建設:要真正形成網絡效應,KIP Protocol需要吸引足夠多的優質參與者,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 與現有巨頭的競爭:改變已經形成的行業格局絕非易事,KIP Protocol需要展現出壓倒性的優勢。
此外,KIP還需要在用戶體驗方面與傳統AI平臺競爭。Coze和Dify等平臺憑借其用戶友好的界面,可能更容易在短期內獲得廣泛采用。KIP如何在保持去中心化優勢的同時,提供同樣流暢的用戶體驗,這將是一個關鍵挑戰。
結語: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平衡
KIP Protocol的嘗試代表了AI Crypto融合的一種可能路徑。它既不像Vitalik建議的那樣保守,將AI Crypto局限于幾個特定場景;也不像某些激進項目那樣,試圖將AI的三要素數據、算力、模型都去中心化。相反,KIP選擇了一條中間道路:用區塊鏈技術重構AI產業鏈的價值分配機制。
這種方法是否能成功,還有待時間檢驗。但它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框架:AI Crypto的未來可能不在于創造全新的應用場景,而在于如何用區塊鏈技術改造現有的AI產業鏈,使其更加開放、公平和高效。
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KIP這樣的代幣化模式與傳統AI平臺的共存與競爭。一些用戶可能會選擇便捷的中心化平臺,而另一些用戶,特別是那些更看重數據所有權和經濟回報的用戶,可能會轉向代幣化的解決方案。
對于投資者和行業觀察者來說,KIP Protocol代表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實驗。它可能不會像某些Memecoin那樣帶來爆炸性的短期回報,但它有潛力在長期內重塑整個AI行業的基礎設施。
以上就是AI 資產代幣化:KIP Protocol 的 AI Crypto 現實主義路線的詳細內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