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23 年 Ordinals 協議大火,帶起了 BTC 生態轟轟烈烈的建設至今,BTC 生態在短短一年半時間內走完了 ETH 過去多年的演進路徑。到今年 Q1 結束,BTC 生態的 1.0 周期也逐漸地告一段落。BTC 的價格也一改以往暑期的低迷,連續突破了 11 萬,12 萬美元/枚,觸達了新的 ATH 時刻;但 BTC 生態相關代幣在交易所的市場表現卻差強人意;但一項技術從提出到發展,再到落地和廣泛采用,只有短短一年必然是不夠的。更不用說在最大的價值存儲網絡 BTC 上進行新技術的實踐了。
觀察 BTC 生態的不同技術路徑可以發現,我們仍然處于一個 BTC 生態的發展期。BTC 生態真正的繁榮還遠沒有來臨。因此,BTC L2 的路線之爭才剛剛開始。
BTC 生態的 1.0 和 2.0
既然 BTC 已被廣泛認可為「數字黃金」,為什么仍需要推動 BTC 生態的發展?這是因為 BTC 網絡本身的腳本語言極為簡化,再加上 PoW 共識機制,保證了極高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但也限制了比特幣的可擴展性與可編程性。而作為整個加密行業的底層錨定資產,BTC 實際上還有大量的價值尚未被充分釋放。想象一下,若僅有 10% 的 BTC(即約 210 萬枚)被用于 DeFi,按每枚 10 萬美元計算,將有高達 2100 億美元的資產流動性被釋放!
從生態組成看,BTC 生態可分為基礎設施層(L2)和上層金融協議(BTCFi);下文將主要聚焦于 BTC 基礎設施技術路徑的詮釋與比較。
在 BTC 生態的 1.0 時代,其典型特征是「TVL 優先」——先通過資產橋或托管將 BTC 轉移至 L2 網絡,再在 L2 上部署 DeFi 協議,激活 BTC 的流動性。這也是早期 ETH 側鏈的玩法,知名代表就是 Polygon;這也對 ETH 時代過來的加密用戶非常友好,其實邏輯就是 EVM 的 L2——只不過底層是 BTC 網絡,所以此技術路徑能快速累積資金與用戶基礎;但短板也特別明顯:BTC 資產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證。
BTC 生態的 2.0 時代則回歸到技術本質的革新:如何在安全性、效率和原生兼容性方面實現突破。從雷電網絡的主網上線,到 ZK Rollup、RGB、BitVM 等技術路線的活躍推進,我們看到越來越多項目開始探索鏈上原生資產如何在 L2 上實現更安全、更高效、更原生的生息與流轉。對于開發者而言,這意味著更具可能性的創新空間;對于 VC 而言,這代表著 BTC 生態從「估值驅動」走向「PMF 驅動」的重要轉折點。
BTC L2 技術路徑全景對比
根據現有的技術棧,可以分為下表的若干種技術路徑。但如果對每種技術路徑和所代表的項目進行深度探討,就會出現即使不同的技術路徑也會有共同使用同樣解決方案的情況,不同技術和堆棧之間也會存在子母集關系。
BTC L2 的不同技術路徑對比,數據來源:https://worried-eagle-e5b.notion.site/BTC-21b34b2a8d7a80cb83c1d0021e3a5696
根據較為知名的 6 種技術路徑,該表格選取了 15 家 BTC L2 將其 TVL 數據和所采用過的技術方案進行了數據可視化進行對比:
BTC L2 發展情況一覽,數據來源:https://worried-eagle-e5b.notion.site/BTC-21b34b2a8d7a80cb83c1d0021e3a5696
可以看出,大部分 L2 的 TVL 受到市場影響均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此外,閃電網絡的 TVL 數據雖然較去年是上升的,但對比去年的 BTC 數量,今年的閃電網絡鎖倉量無疑是下降的。
BTC L2 的不同技術路徑概況
BTC 最正統的 L2 方案: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
可以說是 BTC 上最早的 L2 之一。其基本機制是,用戶之間在鏈上創建一個 2-of-2 多簽地址,構建一個雙向支付通道,并通過哈希時間鎖合約(HTLC)確保交易雙方在鏈下多次交互后,仍能以最新狀態安全結算到主鏈。整個過程中,只有開啟和關閉通道的兩筆交易需寫入主鏈,大量中間交易則在鏈下完成,從而大幅節省區塊空間并提升效率。
不過早期的閃電網絡僅支持 BTC 作為支付貨幣,大大限制了應用場景的落地。為此,Lightning Labs 專門推出了 Taproot Assets 協議(以下簡稱 TA 協議),支持在 BTC 網絡發行原生資產發行的同時還能和閃電網絡無縫兼容。TA 協議基于 BTC 的 UTXO 模型和 21 年的 Taproot 升級,資產狀態以稀疏默克爾樹(MS-SMT)結構記錄,僅將交易數據的根哈希寫入鏈上,確保比特幣主鏈的數據整潔。同時,TA 資產也能被嵌入至閃電網絡通道中進行快速轉移,實現「在比特幣網絡上流通穩定幣」的設想。
此外,不僅僅是穩定幣,RWA 資產和項目代幣也得以在 BTC 上發行,BTC 多資產交易網絡會因為 TA 協議的引入真正地構建起來。
開發進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閃電網絡已上線了 10 年,運行穩定,擁有超過 1.6 萬個節點和 4.1 萬個活躍通道;而在去年 BTC 破 10 萬美元/枚的總鎖倉容量就已經超過了 5,000 BTC。現今也保持接近 4,000 BTC 左右。
閃電網絡各項數據一覽,數據來源:https://mempool.space/zh/lightning
今年 Q1,USDT 背后的 Tether 公司宣布將通過 TA 協議發行 USDT 進入閃電網絡生態,意味著 Tether 對閃電網絡的認可。
Lightning Lab(閃電網絡母公司)宣布 Tether 接入閃電網絡,數據來源:https://x.com/lightning/status/1885083485678805424
此外基于閃電網絡的生態也慢慢成型了,例如金融基礎設施協議 Lnfi,旨在成為 BTC 及 Taproot 資產的首選平臺,覆蓋資產發行、募資、收益及交易全流程。核心產品 LN Exchange 日交易額達 3,000 萬美元,LN Node 提供超 5% 的無需信任 BTC 收益。近期,Lnfi 就聯合了泰達與 Lightning Labs 在 X Space 討論閃電網絡上發行穩定幣的機遇和挑戰。
X Space of USDT ON LIGHTNING,數據來源:https://x.com/i/spaces/1vOxwXmjVbRKB
此外,「AI Agent 微支付」正依靠 BTC 網絡的安全性逐漸構建起新型支付體系,其中典型代表是 AIsa。其原理利用了閃電網絡毫秒級相應的特性,和 BTC 網絡強大的安全性解決了傳統系統難以支持的海量微交易問題。為 AI 服務商和企業提供實時、高效、低價的支付能力。AIsa 支持如每次 API 調用僅 $0.0001 的自動微支付、DePIN 節點實時結算、跨鏈路徑智能優化等操作,幾乎無需人工干預。
局限與挑戰
盡管閃電網絡在近些年發展的已經足夠成熟,但其拓展性仍然受限于網絡效應和通道路徑設計,網絡承載性有限。TA 協議雖彌補了資產層的不足,但需要用戶自建節點以保障安全性的設計拉高了用戶參與的門檻,產品的完善程度仍需解決。
而例如像 BitTap 就為 TA 協議上的用戶提供了自托管錢包的權利。BitTap 專注于解決閃電網絡和 TA 生態的去中心化和易用性問題,他們已上線了去中心化瀏覽器插件錢包,并且即將上線穩定幣支付錢包 APP,用戶可以在閃電網絡層和 TA 層進行穩定幣的支付、轉賬,同時還支持穩定幣在閃電網絡層和 TA 層之間進行安全、自由的跨層轉移(Bridge)。
原生賬本擴容:雷電網絡(Bitcoin Thunderbolt)
就在上個月,雷電網絡正式上線主網。并且被匯豐銀行發布的官方新聞稿中披露。這是第一次傳統金融的業界權威對 BTC 為代表的區塊鏈基礎設施表示出正面回應并加以關注。
嚴格來說,雷電網絡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 BTC L2,而是基于 BTC 主網的軟分叉兼容的原生賬本擴容方案。其核心技術在于擴展 BTC 腳本語言的 OP_CAT 指令,加以結合 UTXO Bundling 技術,從而實現高性能合約的執行。
與閃電網絡的異同:
不同于閃電網絡需要保持鏈下交互的支付通道時刻開啟;雷電網絡采用一種去交互式的異步設計,支持用戶之間無需直接信任或持續連接即可完成鏈下 UTXO 所有權轉移。其關鍵在于引入拜占庭容錯委員會(BFT Committee)管理 Schnorr 簽名,實現對資產所有權的鏈下委托與鏈上最終確認。在 3f 1 模型下,這種機制可以容忍最多 f 個惡意節點,確保交易在異步網絡的條件下依然保持安全性與一致性。
此外,通過 UTXO Bundling 技術,雷電網絡可以將多個 UTXO 聚合處理,其交易速度和效率是 BTC 網絡的 10 倍以上。在資產協議方面,雷電網絡提出了 Goldinal 的 BTC 一層資產統一標準,再配合其開發的 BitMM((Bitcoin Message Market)系統,實現了 BTC 網絡上原生的鏈上 AMM。
在設計上,雷電網絡使用可驗證、可調整的簽名組件實現了遞歸式的鏈下 UTXO 轉移結構,并通過 Bitcoin Core 原生邏輯運行。這種從主鏈架構層出發的加速機制,不僅保持了 BTC 的安全性與抗審查特性,還支持包括 BRC-20,Runes 等 BTC 原生資產的轉移。
開發進度
雷電網絡由部分 OG 礦工、匯豐銀行及 BTC 核心開發者,Nubit 社區貢獻者共同推動,是當前 BTC 技術棧中少數具有正式學術背書的協議之一。
目前,雷電網絡僅對獲得加速碼(Boosting Code)的用戶開放訪問。該碼由 Nubit 等核心貢獻方通過社區限量發放,并附帶稀有 BTC 原生空投獎勵。
截止 6 月中旬,雷電網絡的主網已經有接近 5 萬名用戶,總交易筆數接近 400 萬筆:
雷電網絡鏈上數據一覽,數據來源:https://data.thunderbolt.lt/?new
局限與挑戰
雷電網絡的技術棧讓我們看到了 BTC L2 另一種實現的可能性。由于目前主網還暫未上線,其產品 PMF 還需要市場檢驗;另一方面,雖然 BFT 委員會模型在安全性上雖優于傳統橋接方案,但是否能獲得比特幣極端去中心化社區的廣泛接受,仍然需要打一個問號。
聯合挖礦
聯合挖礦(Merged Mining)是一種允許礦工在不增加額外計算資源的情況下,同時為多個區塊鏈進行挖礦的技術。其中,Stacks 和 Fractal 是采用聯合挖礦機制的兩個代表性項目,但兩者在共識機制和區塊驗證機制上采用了不同的解決方案,Stacks 通過采用獨特的「轉移證明」(Proof of Transfer,PoX)共識機制。在該機制中,Stacks 礦工在 BTC 主網上發送 BTC 來競標生成 Stacks 區塊的權利,成功的礦工就能拿到區塊打包權和對應的挖礦獎勵。
而 Bitflow 是基于 Stacks 主網上的 DEX,支持交易 BTC、Stacks 代幣以及 BRC20,Runes 等多種 BTC 原生資產。此外,Bitflow 在 2024 年 12 月推出了基于 Stacks 的比特幣 Rune 自動做市商(AMM),這是 BTC L2 上的首個 Rune AMM。
而 Core 在聯合挖礦的基礎上,對共識機制稍作了改進:Core 的共識機制叫做 Satoshi Plus 共識機制,結合了委托工作量證明 (DPoW) 和委托權益證明 (DPoS) ;具體實現原理是 BTC 礦工將其算力委托給 Core 鏈上的驗證者,從而利用 BTC 強大的挖礦基礎設施為 Core 鏈提供安全性。這部分算力被稱為「委托工作量證明(DPoW)」,由比特幣礦工和礦池執行;同時,CORE 代幣持有者可以將自己的代幣質押或委托給驗證者,參與網絡的安全維護和治理。這部分權益被稱為「委托權益證明(DPoS)」。通過這種組合,Core Chain 將 BTC 礦工納入圖靈完備的智能合約的安全性中,解鎖這些礦工超越簡單維護 BTC 賬本的功能和效用,并以 CORE 代幣的形式為他們提供純粹的附加補充收入獎勵。
Fractal 則采取擴容的解決方案,其技術原理是采用遞歸擴展結構,在 BTC 主網上上創建多個獨立運行的擴展層,形成樹狀結構,以提高交易處理能力和速度。同時,Fractal 在保留 PoW 機制的同時引入了名為「Cadence Mining」的混合挖礦機制,每生產三個區塊,其中兩個通過無需許可的挖礦方式生成,剩下的一個則采用 BTC 的聯合挖礦。
此外 Fractal Bitcoin 重新啟用了 OP_CAT 操作碼,這是 BTC 早期版本中曾存在但被長期禁用的一條指令。OP_CAT 的功能是將 2 個字符串拼接成 1 個。理論上,一個腳本利用 OP_CAT 可以將 1 字節的數據擴展成超過 1 TB 的內容。如果沒有嚴格限制,這種無限擴展的特性可能被惡意利用進行 DoS 攻擊,從而拖垮節點或造成網絡擁塞。正因如此,OP_CAT 在早期就已經被社區禁用。如今,Fractal 所采用的「凈化版」OP_CAT 為開發者提供了更靈活的腳本處理方式,尤其在鏈上大整數計算與智能合約功能上展現出潛力。盡管技術機制已得到改善,OP_CAT 的重啟仍可能在極端場景存在安全隱患。
發展現狀:
Fractal Bitcoin 當前已初具規模,市值約 2012 萬美元,日交易量達 1.43M FB,活躍地址超過 176 萬。其合并挖礦算力達 648.13 EH/s。挖礦難度 0.01t,尚在早期。
Fractal 鏈上數據一覽,數據來源:https://www.oklink.com/fractal-bitcoin
RGB & RGB
在 2025 年 8 月 7 日凌晨,預熱 2 年之久的 BTC 擴展方案 RGB 協議終于上線 BTC 主網。
RGB 源于 LP/BNP 協會提出的一種技術架構,是基于 BTC 網絡的 UTXO 模型的鏈下資產發行和智能合約協議。RGB 最被人們推崇的一個技術點在于:RGB 上運行的數據會被壓縮封裝到 BTC 網絡上的每一個 UTXO 中。通過「一次性密封條」(Single-use Seals)和「客戶端驗證」(Client-side Validation)機制,實現了資產狀態的私密變更和驗證。每個資產狀態綁定于一個特定的 BTC UTXO,當該 UTXO 被花費時,資產狀態隨之更新。這種設計使得資產的所有權和狀態變更無需在鏈上公開,增強了隱私性。RGB 協議還可兼容閃電網絡,具備 DeFi 邏輯構建能力。
RGB 0.12 版本上線,數據來源:https://x.com/lnp_bp/status/1943318227854950809
Bitlight Labs:首個支持 RGB 資產的錢包,RGB 協會官方成員
Bitlight Labs 致力于通過為 BTC 和閃電網絡開發本地智能合約基礎設施來引領原 BTC Fi。此外,不僅是 RGB 協議標準制定協會 INP/BP 的董事會成員,也是 RGB 協議開發的核心貢獻者,可以稱得上是 RGB 生態不可缺少的核心產品。
Labs 旗下的產品——Bitlight Wallet 則是一種專門為閃電網絡和 RGB 協議設計的錢包。最近一同與 RGB 主網的正式上線推出了首個基于 RGB 主網的資產代幣「RGB」的鑄造活動。
BitMask Wallet:
Bitmask 則是第一個支持 RGB 協議上 NFT 資產的錢包。Bitmask 背后的團隊也是早期對 RGB 協議貢獻最大的安全錢包之一,其產品開發更注重隱私和用戶的資產控制權。最近日,BitMask 仍在推進 RGB 與 RGB 的完全互通,當前也正全力準備主網版本上線,以在 BTC 網絡上真正實現隱私、可編程性和易用性的結合。
從 RGB 到 RGB :
Nervos(CKB)是使用 RGB 邏輯實現了 BTC L2 的熱門項目,并在 RGB 的基礎上提出了 RGB 的概念。RGB 引入了「同構綁定」技術,將 BTC 的 UTXO 映射到 Nervos CKB 的 Cell 上,利用 CKB 的圖靈完備智能合約能力和鏈上驗證機制,提升了資產狀態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在 RGB 中,資產的狀態變更不僅在 BTC 鏈上有記錄,CKB 鏈上也有對應的交易和狀態驗證,實現了鏈上和鏈下的協同驗證。
盡管 RGB 實現了 BTC 與 CKB 的資產映射;但跨鏈交互基于 RGB 協議的特性在處理一些特定交易時仍然不夠簡潔,存在安全隱患。
沿襲 ETH L2 思路:ZK-Rollup
Rollup 核心在于將大量鏈下交易打包后生成加密證明(Proof),并將其提交至主鏈進使用 ZK 技術進行驗證。
熱度最大的 BTC L2 之一
Merlin 就是延續這個思路的 BTC L2 網絡,也是一條 EVM 兼容的 BTC L2,Merlin 采用了多方計算(MPC)錢包解決方案,由 Cobo(HK 的加密貨幣托管機構)共同管理用戶資產。此外,在驗證技術方面,Merlin 仍然采用的是 ZK-Rollup 技術,將大量交易數據壓縮后提交到 BTC 主網,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自主網上線以來,Merlin 成為了 BTC 生態中備受關注的 Layer 2 項目之一。據報道,其總鎖倉量(TVL)在上線 30 天內達到了 35 億美元,吸引了超過 200 個項目在其平臺上部署和運行。Merlin Chain 支持多種 BTC 一層原生資產,如 BRC-20、BRC-420 等,并通過與 ETH 兼容,拓展了其生態系統的廣度。
加強 BTC 橋接的安全性
B2則與傳統的單體式 Rollup 不同,B2采用「1.5 層架構」:即 Rollup 層負責交易執行和狀態更新,而數據可用性(DA)層則獨立運行并負責存儲原始交易數據。這些數據在經過鏈下 Labeling 與整理后被定期提交至比特幣主網,實現對最終性的確認。
B2 Network 的 DA(Data Availability)層——B2 Hub——屬于 Layer1.5,把批次數據先做 Reed-Solomon KZG 編碼切片,再把 Layer2 提交的 zero-knowledge proof 聚合成 Taproot 承諾提交到比特幣主網,從而繼承了比特幣網絡的終結性與不可篡改性。
B2 Network 采用去中心化的 blob 存儲與輕節點取樣 (sampling) 機制,任何驗證者只需隨機抽取極小比例的塊片就能高概率檢測數據是否完整,顯著降低同步與驗證成本。
在共識上,B2 Hub 僅需提交簡短的承諾與有效性證明,主網不再承擔大體積數據負荷,Rollup 批次發布者則對可用性負責,形成「有效性外包 可用性保證」的模塊化架構。通過把 DA 與執行層解耦,B2 Rollup 可并行擴容、分片更新,而安全邊界仍錨定比特幣鏈,兼顧高吞吐、低成本與 L1 級安全。
這么做有 2 個好處,一個是模塊化的設計,可以在不對 BTC 網絡進行任何修改升級的情況下,進行無限的水平擴容;另外還可以通過 B2 Network 的 DA 層——B2 Hub,可以聚合存儲證明和狀態轉化證明,提交到比特幣網絡,集成比特幣網絡的安全性;
但由于 L2 交易的最終確認需要先通過 B2 Hub 的確認和聚合,再由 BTC 網絡進行上鏈確認,并且在 BTC 網絡上屬于被動確認,屬于樂觀模式;此外,zero-knowledge proof 聚合成 Taproot 承諾,在 BTC 網絡上進行樂觀驗證,還處于 POC 階段,還沒有最終落地;
項目進展:從技術實現到用戶生態
截至目前,BSquare 總鎖倉量(TVL)已突破 6 億美元,鏈上日交易量峰值達 9 億美元,擁有 50 萬平臺活躍用戶。平臺生態覆蓋 100 DApp,涵蓋 DeFi、借貸、AI Agent 應用等場景。
BSquare 鏈上數據一覽,數據來源:https://www.bsquared.network/
與此同時,BSquare 還推出了首個 BTC 生息礦池「Mining Square」,這是一個給礦工準備的「余額寶」,為礦工提供了一個具備 BTC 原生收益的解決方案。目前該礦池并已經占據全網算力的 1%,且能夠在礦池算力排名中排入前 10。
用 BTC Script 實現圖靈機?解碼 BitVM
BitVM 是一種構建在 BTC 主網上的擴展協議,其核心目標是實現無需更改共識機制、即可支持任意可驗證計算的通用虛擬機環境。其原理借鑒了 optimistic rollup 的思想:大部分計算在鏈下完成,僅在發生爭議時,將相關計算過程以「欺詐證明」的形式提交至鏈上驗證。與以太坊的 Arbitrum 類似,BitVM 使用鏈下計算 鏈上驗證的機制,但其獨特之處在于利用比特幣的腳本系統(Bitcoin Script)構建「邏輯門電路」,進而模擬出圖靈完備的虛擬機。(類似于三體游戲中秦始皇的人列計算機)
BitVM 并不直接在鏈上運行 EVM 或 WASM,而是將這些高級虛擬機操作轉譯為比特幣腳本中最基本的邏輯門(如 AND、OR、NOT 等)的組合,通過邏輯門構建一個龐大的「欺詐驗證電路」。所有交易數據和計算在鏈下處理,只有在挑戰發生時才將數據與計算步驟(以 Merkle Proof 等形式)提交鏈上。
BitVM2 是對原始 BitVM 的優化版本,引入了更模塊化的計算結構和電路壓縮機制,同時引入交互式欺詐證明、時間鎖腳本、多簽等機制增強協議的實用性和安全性。BitVM2 更加注重優化 on-chain 數據提交量,并試圖引入如 OP_CAT 等可能在未來被激活的腳本操作碼以提高電路構建效率。
發展現狀
當前 BitVM 路線正逐漸從理論走向實踐,其中代表性項目就是 Citrea,Citrea 將大量交易在鏈下執行,并通過 BitVM 將執行結果和證明提交到 BTC 網絡進行驗證。實現了 BTC L2 高效的擴容和安全性。Citrea 也是第一個能夠在 BTC 上實現通用 L2 結算的解決方案,所有證明都原生地在 BTC 網絡上的區塊內驗證。目前,Citrea 的主網尚未正式上線,仍處于測試網階段。
而例如 Goat Network 則致力于探討 BitVM2 的可能性。Goat 的白皮書展示了基于電路邏輯與 Merkle 樹結構的欺詐證明機制。Goat 強調將 BTC 上的計算拓展為圖靈完備的狀態機,并嘗試構建一種新的 BTC L2 框架,允許智能合約執行與資產交互在比特幣主鏈之上原生完成。Goat 的實現中還包括數據可用性層(DA 層)的集成,以及電路壓縮機制優化,推動了 BitVM 從實驗性方案邁向可實際部署。
截止今年 6 月,Goat Network 的鎖倉量已經突破 1 億美元。
Top chains by TVL launched each month of the year, CryptoDiffier; 數據來源:https://x.com/GOATRollup/status/1929596963286114614
盡管 BitVM 系列的協議優勢非常明顯:極致原生,無需更改 BTC 共識就可以實現圖靈完備的計算,具備極高的安全性與原生性;而且其結構天然支持欺詐證明、低數據上鏈率和極致的去中心化。
然而 BitVM 劣勢也源于其技術:BTC Script 構成的邏輯門電路再模擬 EVM 或 WASM,這本身的結構將會史詩級的復雜和龐大,也因此 BitVM 的開發復雜度極高、電路構建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并且現階段還缺乏成熟的開發者生態與標準化工具。
多路徑并進,價值承載之爭仍未定局
BTC L2 各個解決方案在技術實現上各有側重。例如閃電網絡專注于支付效率,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成熟的節點網絡,適合用于微支付和鏈下結算。RGB 和 RGB 更關注資產安全性,利用客戶端驗證機制保障資產狀態。ZK-Rollup 路線由于大多采用成熟的 EVM 方案 模塊的安全驗證極致,目前擁有較強的可組合性與跨鏈拓展能力,對于 DeFi,AI Agent 等場景適應得更快。BitVM 則進一步追求極致的原生性,以不改動 BTC 共識的方式在鏈上實現智能合約能力,盡管仍處早期,但代表了 BTC 計算能力的一種極限嘗試。
雖然目前尚未定數,但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具備長期生命力的方案,必須盡量滿足三點:BTC 原生兼容性、安全性可驗證、以及對上層應用的良好支持能力。并且目前技術棧的融合趨勢愈發明顯,比如閃電網絡結合穩定幣、ZK Rollup 與 RGB 的集成探索。
未來,BTC L2 一定是多極競爭格局,不同方案將服務于不同的核心場景:支付、合約、資產、存儲、AI 等分工協作,共同支撐 BTC 生態的長期繁榮。這場競賽還遠未結束,真正的勝者將由資產沉淀能力與開發者生態共同決定。而 BTC 作為全球最強共識資產,其生態邊界將因美元穩定幣的涌入和 L2 模塊化創新而不斷外延,迎來一場「支付主權 合約擴展」的雙向升級。
近些天,隨著美國 GENIUS 穩定幣法案的落地,標志著全球穩定幣監管逐漸清晰,逐漸完善。「支付穩定幣」被合法納入美元體系,有望帶動包括 USDT、USDC 在內和其它新興穩定幣加速進入鏈上支付場景。正如 Tether CEO 指出,新興市場才是穩定幣落地的主戰場,USDT 的 60% 增長來自加密圈之外的實際支付需求。
而 GENIUS 法案為穩定幣的鏈上使用提供了明確的法律路徑,也為 BTC L2 承載美元資產打開了合規通道。USDT 作為最早誕生于 BTC 網絡的穩定幣,如今正率先重返 BTC 生態,這不僅是對技術路線的回歸,更體現出 BTC 作為結算層的戰略價值。可以預見,未來穩定幣支付體系若構建于 BTC L2 之上,將是最原生、最安全、最符合比特幣精神的路徑。借助 BTC L2 的可組合性和資產協議能力,BTC 網絡有望承接現實世界的支付結算需求,實現穩定幣流通與價值沉淀于一體的共生格局。
參考資料:
· https://eprint.iacr.org/2025/709
· https://riema.notion.site/Bitcoin-Thunderbolt-1d7f5aa90cdd803b8a73d080c83af098
· https://x.com/kevinliub/status/1919499375035756580?s=46
· https://www.theblockbeats.info/flash/289746
· https://lbank-exchange.medium.com/rgb-protocol-a-promising-approach-for-asset-issuance-on-the-bitcoin-network-after-brc20-357bd74f0c4c
· https://mp.weixin.qq.com/s/iMQPXFPWBpT9dQLyR8rzUg
· https://www.btcstudy.org/2023/09/12/the-potential-of-RGB-protocol/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0OTYwMDM1Mg==&mid=2247487024&idx=1&sn=0241778d2e1fbed796a6beaeb3c07c4a&chksm=c21c27cca1e00c1d214dc01d1b6368b8e9198afa94d4bc16d5b5e1dadbd9402dd029a87747e9&scene=132&exptype=timeline_recommend_article_extendread_samebiz#wechat_redirect
· https://www.binance.com/zh-CN/square/post/23302994992353
點擊了解律動BlockBeats 在招崗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