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考古學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這是有200萬粉絲的人氣大V,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教授張良仁在抖音上的簽名。
2023年8月,張良仁開始在抖音發短視頻,“副業”則做起了美食探店視頻博主,至今已經發了200多條。他的短視頻活潑接地氣,總是看得人垂涎三尺,又能結合美食把背后深奧冷僻的考古知識娓娓道來。張良仁很快火遍全網,成為“最會吃的考古學家”。
某種意義上,張良仁的新書《吃的中國史》是他對近兩年探店的一種總結。他從新石器時代出土的碳化稻谷、石磨盤講起,到西漢“吃貨”辛追夫人,再到北宋的面食、烤肉、河鮮,以及清代八大菜系的形成,從考古角度呈現了幾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變遷。
在熱熱鬧鬧的短視頻中,張良仁少有提及的是,之所以積極擁抱新媒體,除了想“揭下考古學高冷神秘的面具”,更重要的目的是籌集考古經費,重新啟動他擱淺的外國考古項目。
舌尖上的考古
2009年,張良仁從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博士回國后,主要從事中國西北和歐亞大陸(含中亞)史前考古,去過俄羅斯、伊朗、中亞、德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訪問過還有發掘過的國家,加起來可以繞地球一圈了”。新冠疫情暴發后,張良仁在俄羅斯和伊朗的合作考古項目因為經費短缺而擱淺。看著國內火爆起來的各種短視頻平臺,他想到了用新媒體自籌經費,來重啟幾個國外的考古項目。
接觸到新媒體后,60后的張良仁學會了各種自黑。他曾調侃,視頻博主需要“顏值、演技、口才”,而這些自己都不具備。他已經頭發花白甚至謝頂,為此還做了一個“古人禿發怎么辦”的短視頻,講歷史上的各種應對辦法,并摘下出鏡時總是戴著的鴨舌帽,為學術科普做了一次“貢獻”。張良仁是浙江人,普通話也不是很標準,哪怕為拍攝做了不少發音練習,也很難改掉明顯的口音。但他選擇了容易引起網友關注的美食領域,覺得可以吸引網友,“我最大的優勢就是有考古的專業知識”。
看到香港茶餐廳的櫥窗里懸吊的燒鵝,張良仁一邊深呼吸,充分感受現烤的香味,一邊指出,明朝開國大將徐達得了背疽,吃了朱元璋賜的燒鵝發作而死,“這只是野史”。一盤虎皮鳳爪端上來,他剛提起筷子就說,中國人最早養雞,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在南京鎖金村美食街,正在思考午飯吃什么的時候,他被街邊一家小吃店擺出來的一大盤金燦燦的牛肉鍋貼吸引,順口就講起鐵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斗膽”去吃女兒最喜歡的螺螄粉,他皺著眉頭說完“臭”“螺螄粉里沒螺螄”,又開始介紹,考古工作者在廣西柳州的白蓮洞遺址里,發現過成堆的螺螄殼,距今已有兩萬多年歷史。
正如張良仁在2023年8月16日發的第一條短視頻里所說的,那些看似松弛,實則內容嚴謹的短視頻,“讓更多小伙伴看到考古學可愛、溫暖的內在”,確實讓冷僻的考古知識一下變得鮮活,讓網友們直觀感受到“舌尖上的考古”的魅力。
其實,張良仁不是一開始就對考古這么感興趣。1987年參加高考時,他的第一志愿是北大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因為差些分數才被調劑到考古系。本科四年都讀得比較“痛苦”,直到讀完碩士、博士,才慢慢體會到考古的樂趣。尤其是20多年前,張良仁讀到他導師的導師,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張光直主編,余英時、薛愛華、史景遷等歷史學家合作撰寫的《中國文化中的飲食》,感到大開眼界,“沒想到歷史書還可以這樣寫”。
還原古人食譜
在網上火起來后,出版社邀請張良仁寫本與飲食考古相關的書,他很自然地想起了《中國文化中的飲食》。這本書初版于1977年,當時歷史學家們利用史料和有限的考古學資料,分先秦、漢代、唐代、宋代等大時段,講述了飲食、禮儀、食藥同源觀念等主題。《中國文化中的飲食》至今仍在不斷再版,同時關于中國飲食史的著作也越來越多。但張良仁認為,這些書基本都是重典籍、輕考古資料,并不能全面反映中國古代飲食,“古人覺得飲食無處不在,就習以為常,尤其是很多與日常生活相關的飲食,都沒有記載下來”。
張良仁說,雖然飲食遺物大多為有機物,難以抵抗歲月的蠶食,但類似長沙馬王堆漢墓那樣保存完好的墓葬,在湖南、湖北、江蘇、新疆等地都有發現,出土了酒和各種食物,如點心、餃子、茶葉、面條等,可以幫助現代人從考古的角度,重新看到古人的日常生活。其中,西安漢墓出土的肉湯、寧夏漢墓出土的烤餅、安徽北宋墓葬出土的粽子,都是近年來新發現的飲食考古材料。2002年,青海民和喇家遺址出土的面條,更是世界上最早的面條,彌補了文獻記載的空白。
這些年,考古也越來越跨學科,考古學家們通過對發掘出土的人骨的穩定同位素分析來研究古人的飲食結構,尤其是碳氮同位素分析和考古發掘資料結合,還可以還原上古時期的食譜。我們因此才知道,在西周和東周時期的北方,以秦人百姓為代表的人群,主要食物來源是粟、黍、小麥等農作物,也有綿羊、豬等家畜,另外還吃魚。
在新書《吃的中國史》中,張良仁表示,從考古角度講飲食,也意味著近年來國內史學界研究方向的逐漸轉變。20世紀初以來,考古界一直關心文化譜系、中華文明起源、文化交流、科技史等宏大敘事。飲食研究看似細微,卻同樣重要。“食物并非一家一戶的小事,而是社會經濟生活的核心。它的生產、加工、消費和流通,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社會關系網”“不同階層、不同行業的人們通過食物緊密聯系起來”。從食物出發,可以重新審視中國歷史。
(圖片如無標注為出版社提供)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