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5軸防抖”就是能對上下俯仰(Pitch)、左右搖擺(Yaw)、X平移(X Shift)、Y平移(Y Shift)、旋轉(Roll)這5種軸向上的抖動做出補償、減少或完全消除抖動對于成像的影響。最終達到提高照片拍攝成功率,讓視頻畫面更穩定更舒適的效果。
誰來提供5軸防抖?
目前在售的、具有機身防抖功能的相機,既可以通過傳感器位移防抖獨自提供全部5個軸向上的抖動補償。也可以與具備防抖功能的鏡頭,分別負責不同軸向上的抖動補償—— 通常是鏡頭負責俯仰和搖擺軸,相機負責X平移、Y平移和旋轉軸。
如果相機和鏡頭的組合可以激活“協同防抖”,則兩者的抖動補償可以在俯仰和搖擺軸上實現效果疊加,帶來更好的防抖效果。
最后,如果是在拍攝視頻時開啟數碼防抖,則相機內的傳感器位移組件、鏡頭內的防抖鏡組、由相機處理器負責的防抖處理,三者是可以同時工作、效果疊加的。
不防抖的機身可以實現5軸防抖嗎?
沒有傳感器位移防抖組件的相機,可以通過搭配具有防抖功能的鏡頭實現兩軸(俯仰 搖擺)或四軸(再加上X平移和Y平移)防抖。但照片拍攝中的旋轉軸抖動目前只能通過傳感器位移防抖補償,所以不防抖的機身無法在拍照時實現全部5軸防抖。
旋轉軸抖動主要出現在手持低速快門場景。這意味著即使都用上了防抖鏡頭,具有傳感器位移組件的相機也會更適合手持慢門拍攝。
注意前面都強調了“照片拍攝”。如果是在拍攝視頻時,即使完全沒有光學防抖(無論是傳感器位移防抖還是鏡頭防抖)都有可能實現全部5軸防抖 —— 運動相機、全景相機就是最典型的應用案例。
當然,現在我們還可以拍攝具有陀螺儀數據的視頻,通過電腦上的視頻處理軟件實現后期增穩 —— 這同樣是一種“5軸防抖”。
為什么要寫這篇?
相信老讀者們一定都理解:機身傳感器位移防抖 鏡頭防抖共同組成的5軸防抖效果最好。在此基礎上,如果拍攝視頻時有數碼防抖輔助,那便是錦上添花。
但防抖組件也是需要放置空間與成本的,特別對于視頻向產品來說,加入傳感器位移防抖還要考慮如何增強散熱(防抖結構不利于CMOS的熱量釋放)。所以入門級可換鏡頭相機沒有傳感器位移防抖是很正常的,是符合產品定位的,說“刀法”什么的就有些刻薄了。
而和刻薄相比,個別人的行為就是完完全全的“Silly”,我覺得正常人都不會因為下面這張圖的描述而認為這款相機存在傳感器位移防抖組件,進而認為廠商有“虛假宣傳” —— “短片數碼防抖”和“基于圖像處理的5軸防抖”寫得非常清楚了吧。
(在發稿時,廠商已經在小標題里追加了“數碼”兩個字。向下對齊,可以理解~)
其實數碼5軸防抖功能是DIGIC 7加入的新特性,也就是從800D/77D、6D Mark II那批數碼單反時候就有了。之后還有不少入門級可換鏡頭相機、固定鏡頭的便攜相機都宣傳過通過數碼處理實現的5軸防抖。(日文官網對于老款相機的資料比較全,在電商平臺上也能看到很多中文宣傳,這里就不重復了)
▲ 6D Mark II
▲ RX100M4
▲ LUMIX G100/G100D
總結一下:
- 所謂5軸防抖就是對5種軸向的抖動做出補償和抑制。它們可以通過傳感器位移防抖實現、通過鏡頭防抖輔助、通過相機內或后期中的數碼處理增強。
- 如果相機有傳感器位移防抖,那么拍照、視頻部分肯定都有防抖介紹。如果“機身防抖”介紹只放在了視頻部分,還配上了數碼IS、數碼處理、前后幀分析,那肯定就沒有“硬件的機身防抖”。
- 最后的最后,大家要理性看待一些避雷貼。有些人現在就是通過挑事情、找噱頭、夸張、自己加戲等方法博流量、博關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