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水晶球,沒辦法預測未來。”近日,在博世集團年度新聞發布會上,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凡·哈通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在當下的關稅風暴中,情況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所以博世也很難評價和評估關稅所帶來的具體影響。
2024財年,博世集團實現903億歐元銷售額,同比下降1.4%,調整匯率影響后降幅為0.5%,息稅前利潤為31億歐元(2023財年為48億歐元),息稅前利潤率為3.5%。
去年至今年一季度,在歐美電動汽車需求轉冷、市場疲軟等因素影響下,歐美汽車產業鏈很多公司在盈利能力上普遍承壓。
今年4月以來,再疊加美國關稅政策的反復無常,歐美汽車行業已播下了不確定性的種子,這也讓“不確定性”成為了企業財報發布會上的關鍵詞,多家歐美企業已經因此暫停發布或撤回2025年的盈利預測。
歐美汽車企業經營壓力增大
在全球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增加、貿易壁壘上升、歐美電動汽車需求轉冷、市場疲軟等因素下,不僅是博世集團,歐美汽車產業鏈頭部企業去年和今年一季度業績承壓,利潤普遍大幅縮水。
今年一季度,德系豪華車企巨頭梅賽德斯-奔馳和寶馬營收利潤延續了去年“雙降”的態勢。其中,梅賽德斯-奔馳一季度凈利潤17.3億歐元,同比下降約43%;寶馬一季度凈利潤為21.73億歐元,同比下降26.4%。雖然大眾汽車營收同比增長近3%,但凈利潤同比下降近41%。歐系車企沃爾沃一季度營業利潤為19億瑞典克朗,同比下降59.5%。
而美系車企福特的利潤降幅最大,一季度凈利潤4.73億美元,同比下降64.49%。通用汽車一季度凈利潤則達28億美元,同比下降6.6%。
從銷量來看,今年一季度,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業績表現亦承壓。今年一季度,寶馬在華銷量為15.52萬輛,同比下降17.2%;奔馳在華銷量為15.28萬輛,同比減少了10%。大眾汽車一季度在全球市場份額實現了微增長,但在中國市場交付量為64.41萬輛,同比減少7.1%。
中國市場是大眾汽車等車企在全球最大的市場。近年來,中國市場電動車快速發展搶占了燃油車市場份額,這造成了跨國車企在華銷量有所下降。部分頭部自主品牌的新能源產品已攻入合資品牌的核心細分市場。在錯失新能源汽車增量市場的情況下,仍以燃油車為主的合資品牌,正遭遇細分市場萎縮帶來的壓力。而即便是一線豪華品牌,其銷量也出現了下降趨勢,面臨市場競爭,寶馬、奔馳和奧迪在終端價格上不再堅挺,大幅讓利給消費者。
近兩年來,跨國車企業績普遍承壓,大眾汽車等早已開啟了削減成本計劃,包括產能和人員等層面的調整,同時在組織架構上進行變革。另一方面,跨國車企開始加速轉型,在電動車領域加大投入,將推出多款新產品。在中國市場,跨國車企普遍轉變了發展路徑,尋求中方合作伙伴共同開發平臺,同時在研發等層面更加本土化。
跨國車企在電動化轉型中投入較大,當前其在電動車領域尚未推出爆款產品。從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推出的電動車來看,大眾汽車推出的ID.系列車型獲得了一定市場,但終端價格大幅優惠。
“目前,能從電動汽車業務盈利是非常困難的,我們要積極優化成本結構,確保集團即便在最嚴峻的競爭形勢下仍能保持盈利。”大眾汽車中國CEO貝瑞德去年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激勵,跨國車企也不得不采取降價策略。自去年以來,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開始推出限時“一口價”模式進行促銷,緊湊型A級燃油車入門價格普遍下探至8萬元以下,B級車門檻打入15萬元陣營,甚至終端價格來到了12萬元。
而豪華汽車產品倒掛現象更為嚴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豪華品牌的價格倒掛幅度普遍達到了30%,最高可達50%,而價格倒掛根本原因是市場供需失衡。
“不可否認,當前市場競爭極為激烈。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并且這種激烈競爭會逐漸在全球范圍內蔓延,只是在不同地區的表現形式可能有所差異。從市場競爭力的角度來看,如果在市場中沒有能夠盈利的企業,那么這個市場是無法持續健康運作的。”史蒂凡·哈通表示,中國市場的競爭尤為激烈,而這種激烈競爭也會促使市場結構發生變化,加速市場整合,這在汽車行業是必然會出現的趨勢。
盡管市場競爭激烈,但史蒂凡·哈通認為,中國市場對博世集團非常重要,是博世最大的市場之一。中國每年汽車產量超過3000萬輛,超過歐洲和美國生產的汽車總量。作為汽車技術供應商,如果不進入中國市場,很難在行業中立足。博世要在其中占據領先地位。
博世2024年中國市場業務繼續保持增長,銷售額達到1427億元,同比增長2.7%,抵消了博世在歐洲核心市場受到的不利沖擊。2025年第一季度,博世集團的銷售額較上一年同比增長了4%。
多公司暫停或撤回預測
“很遺憾,今年整體形勢不會有明顯的轉機。”史蒂凡·哈通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說道,“如今,我們很難有一款統一的車型或冰箱面向全球市場,而即使是針對某單個市場的解決方案,也需整合來自全球各地的原材料與專業知識。經貿往來因此變得更加復雜和昂貴,但跨越貿易藩籬的合作仍不可或缺。”
史蒂凡·哈通稱,盡管如此,博世仍然對其中期目標堅定不移,計劃到2030年實現至少6%的年均銷售額增長和至少7%的利潤率。在2030戰略中,博世還致力于未來五年內,在各個關鍵市場躋身排名前三的供應商。隨著自由貿易受限,博世可能不得不以更加因地制宜的方式,為各個市場研發和提供產品和技術。
雖然擁有中期目標,但是因為全球自由貿易受阻的問題,博世對于短期盈利也難以給出具體數據,但給出了“2025年銷售額1%~3%的自然增長、息稅前利潤率將較2024年顯著提升”的預期。
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及CFO Markus Forschner表示,在如此變幻莫測且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2025財年預測將充滿艱巨挑戰,我們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將從2024年2.8%的增速跌至2.25%~2.75%。鑒于事態發展的不確定性,目前給出關于影響的具體數據為時尚早。
不僅是博世,很多跨國汽車產業鏈公司因為“不確定性”直接暫停或者撤回2025年盈利預測。
同為汽車供應商的康明斯在其收益報告中稱,“由于經濟不確定性不斷增加,公司不會提供2025年剩余時間的收入或盈利預期”。
整車企業則更為普遍。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因美國汽車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撤回其2025年財務預期,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目前關稅政策、減稅措施及其可能產生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尤其是對消費者行為和需求的影響)波動過大,無法可靠地評估今年剩余時間的業務發展。”而今年2月,奔馳預計2025年的利潤率將從2024年的8.1%降低至6%~8%。
Stellantis集團4月30日發布報告表示,由于“不斷變化的”關稅政策帶來的影響,該集團暫停發布2025年的盈利增長預測。
另外,美國車企也在很大程度上遭受了美國汽車關稅政策的不良影響。福特汽車雖一季度營收超預期,達407億美元,但因關稅可能導致全年調整后息稅前利潤減少15億美元,決定撤回此前70億美元至85億美元的利潤指引。
通用汽車也撤回了2025年業績指引,并稱其全年息稅前利潤將因關稅而減少40億美元至50億美元,將同時暫停40億美元股票回購計劃。通用汽車首席財務官指出約半數在美銷售的車輛依賴加拿大、墨西哥及韓國工廠生產,關稅可能對其皮卡等高利潤車型造成打擊。
保時捷因為在美國沒有工廠而面臨很大的關稅風險,該公司已下調其2025年利潤預期,預計今年全年銷售回報率將降至6.5%,低于此前至少10%的預期。保時捷方面表示,美國關稅打擊了其4月份銷量,并將影響5月份的業績,但公司無法估計5月份之后的任何影響。“目前還無法對(關稅對)本財年的影響作出可靠的評估。”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