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9個中國品牌日到來之際,央視網《源動中國》欄目組走進昆侖潤滑蘭州潤滑油研發中心,探訪新中國第一滴潤滑油的誕生地。通過溯源昆侖潤滑作為中國潤滑油行業領軍企業的發展歷程,展現了其與國家工業命脈緊密相連的科技報國之路,凸顯中國品牌在困境中成長的擔當精神和堅韌品質。
從最初的自主研發“爭氣油”,到如今護航“中國速度”,再到薪火相傳的傳承精神,昆侖潤滑的成長史,也是中國制造業崛起的縮影。昆侖潤滑的品牌故事,在2025年中國品牌日之際更具啟示意義。
從“爭氣油”到“中國血液”:自主研發打破技術封鎖
潤滑油,被譽為工業的“血液”, 其品質直接關乎國家工業安全和戰略韌性。新中國工業建設初期,潤滑油技術受制于人。面對外國專家“中國原油煉不出航空潤滑油”的斷言,以毛鵬飛為代表的蘭州煉油廠老一輩科研工作者,自主研發“干法尿素脫蠟”新工藝,煉出了新中國第一滴航空潤滑油,打破了技術封鎖。自此,昆侖潤滑肩負起“為國之重器而生,伴國之重任前行”的使命,用自主研發的“黃金血液”潤滑機器運轉,滋養民族工業脊梁。
在央視網《源動中國》的鏡頭下,昆侖潤滑蘭州潤滑油研發中心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這里,是昆侖潤滑技術創新的核心陣地,也是中國潤滑油行業自主技術研發的前沿。從高鐵、風電到特高壓、核電站,昆侖潤滑的潤滑油產品廣泛應用于國家重大工程和高端裝備領域,為大國重器的穩定運行提供了堅實的潤滑保障。
從“跟跑”到“領跑”: 自主創新護航“中國速度”
過去,中國高端裝備潤滑油的供應對進口存在較大依賴。2008年,昆侖潤滑制定了“2212”戰略發展目標,聚焦核心技術研發,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一滴潤滑油的價值鏈延伸,一方面是國家工業體系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型增長’的縮影,另一方面是通過技術自主可控、供應鏈安全和系統性協同,確保關鍵領域裝備的可靠性與戰略韌性。”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產品設計中心黨委書記、經理糜莉萍介紹稱。
面對“中國潤滑油撐不起350km/h高鐵”的質疑,以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首席科學家伏喜勝為首的團隊迎難而上,攻克世界性技術難題,研發出性能優異的高鐵齒輪油,累計護航“復興號”飛馳超過2.6億公里,為中國高鐵完全國產化做出重要貢獻。這一成就背后,是昆侖潤滑突破傳統潤滑技術極限的不懈努力,也是中國品牌在高端裝備潤滑領域的重大突破。昆侖潤滑的擔當不僅體現在高鐵領域,更遍及航空航天、核電、特高壓等國家戰略領域,從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到“國核一號”核電站,處處可見昆侖潤滑的身影。
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首席科學家伏喜勝表示:“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昆侖潤滑這么多年一直堅持自主技術,必須得把這個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正是這種對自主創新的執著追求,讓昆侖潤滑在潤滑油領域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
從科技創新到精神傳承: 引領科研邁向新高度
在昆侖潤滑,科技創新不僅是技術的傳承,更是精神的薪火相傳。“干一行,愛一行,干好這一行,要做就做最好”,這句樸實的話語已成為昆侖潤滑科研團隊的座右銘,激勵著一代代科研人員精益求精,不斷進取。“油品如人品”,這不僅是對產品質量的嚴格要求,更是對科研人員高尚品格的塑造。“科研不是一兩天就能做成的,需要30年、50年,甚至100年的努力。”伏喜勝的這句話道出了科研的艱辛與漫長,更展現了老一輩科研工作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執著與堅守。
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產品設計中心黨委書記、經理糜莉萍在向央視網《源動中國》欄目介紹時強調,“中國石油幾代科研人經歷了國家工業艱苦奮斗的創業史,也書寫了我們自己立心鑄魂的奮斗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需要代代薪火相傳。”作為科研新一代, 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金鵬堅定地說:“我們的潤滑油,要經得起零下60度嚴寒的考驗,又要經得起300度高溫的考驗,更要托得起大國重器的尊嚴。”這正是昆侖潤滑科研團隊始終堅持自主創新,敢于挑戰未知的精神寫照。他們以國家重大裝備的實際需求為牽引,迎難而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極端工況下的潤滑技術瓶頸。
如今,這支平均年齡僅32歲的年輕團隊,正接過前輩的接力棒,傳承“要做就做最好”的信念,以青春和熱血書寫著新時代的科技報國故事,每一次技術突破,既是工匠精神的代際傳承,也是推動高端裝備國產化的關鍵躍升。他們承繼前輩榮光,開拓未來疆域,不斷刷新中國潤滑技術的時代新高度。這種精神傳承,與技術傳承相結合,為中國潤滑油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科技報國的本質,是讓技術創新既成為大國博弈的‘矛與盾’,又化作百姓生活的‘光和熱’,用科技報國的信仰實現價值。”糜莉萍如是說。
站在2025年中國品牌日的新起點,昆侖潤滑將繼續以自主創新為引擎,讓中國潤滑技術撐起高端裝備的脊梁,用“黃金血液”守護大國重器的脈動,向世界展示中國品牌在新時代的使命與擔當。未來,昆侖潤滑將繼續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用更多的創新成果為中國品牌的崛起貢獻力量,讓中國標準成為世界語言,讓中國品牌閃耀全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