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從國家政策到社會認知,從新藥研發到門診建設,肥胖癥的認知與診治正在經歷全方位、系統性地深刻轉變。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運動是預防及應對肥胖的重要措施,然而專家表示,肥胖癥無法僅靠“少吃多動”解決。根據一項最新的調查,都市肥胖人群中,僅約一成患者選擇就醫。
體重管理認知尚存在不足
《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明確:肥胖的病因包括遺傳、生活方式、疾病和藥物因素,以及環境和社會因素。
近年來,除了傳統的減重代謝手術之外,諾和諾德和禮來的GLP-1類新型減重藥物的問世改變了肥胖癥的治療格局。
世衛組織上周表示,目前關于使用GLP-1 RA和GLP-1 RA/GIP雙受體激動劑治療成年肥胖患者的指南,正按照指南審查委員會的程序進行全面制定,預計在2025年8月或9月會出臺最終方案。
在我國,體重管理也已經成為國家號召,國家衛健委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過去幾年里,減重門診也在國內多地醫院陸續開設。
目前,中國約有1.8億成年人患有肥胖癥,且患病率持續攀升。然而公眾對糖尿病和肥胖癥的認知不足,診斷和治療不及時會引發更嚴重的并發癥,給患者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根據諾和諾德發布的一項關于都市人群肥胖癥認知與行為的調研報告,大部分的肥胖癥患者仍普遍嘗試自行減重,而非尋求藥物或醫療機構的建議。受訪肥胖患者使用過減重藥物的比例僅為16%,到醫院就診更是低至11%。有6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一種狀況無須就醫;另有14%的受訪者明確認為“肥胖不是病,沒必要去醫院”。
對此,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表示,肥胖癥是一種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如果不進行系統干預,疾病風險將長期積累并惡化。
“肥胖癥患者往往會合并一些代謝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中風、脂肪肝,你能想到的疾病可能都跟肥胖有關系。”李小英解釋道。
第一財經記者在李小英的門診看到,糖尿病合并其他并發癥的患者絡繹不絕,而肥胖也是糖尿病的重要風險因素。
李小英指出,一些重度肥胖者因自卑而長期不愿求醫,錯過了早期干預的窗口,而來看門診的很多患者也是來了才知道自己血糖高、血脂高,或者脂肪肝嚴重。“在早期的時候,通過體重管理,這些并發癥都能得到緩解,甚至是逆轉。”李小英表示。
新藥物改變肥胖癥診療模式
在中山醫院,五年前就已開設了內分泌專病門診,減重相關服務的擴展也已在中山醫院的體重管理門診落地。醫院還設置了一個線上集中管理系統,患者出院后,可將相關的指標上傳到系統,實現醫院管理和家庭管理的互動和整合。
李小英指出,過去的診療模式無法解決患者的問題。而新型藥物的出現,正在改變肥胖癥的治療方式。以GLP-1受體激動劑為代表的藥物,能夠同時實現減重和代謝改善的目標。
“標準化、專業化的減重門診,不僅能夠促使更多患者主動尋求醫療幫助,還能強化早篩意識,提早發現慢病隱患。”李小英表示。
在上海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肥胖診治中心,第一財經記者看到,內分泌代謝病專家曲伸主任的門診外排起長龍,其中有一些已經通過服用藥物取得治療效果的肥胖癥患者前來復診,也有一些初次就診咨詢肥胖相關問題的。
“治療肥胖的首要目標是保障身體健康,并建立在代謝正常的基礎上。”曲伸表示,“將肥胖簡單地歸咎于不良生活習慣或缺乏運動是片面的。”
他還強調,體重管理是非常復雜的問題,短期內減下體重不是最終目標,關鍵問題是如何不讓體重反彈。“個體化診療是肥胖治療的關鍵。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及生活方式調整等。”曲伸表示。
在曲伸的門診,第一財經記者看到他認真地詢問患者的病史、生活習慣等細節,患者的就診時間普遍較長。“肥胖門診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確保治療方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肥胖需要長期管理。”曲伸說道。
第十人民醫院普外科醫生杜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部分患者在服用GLP-1類藥物后,都能把體重降一部分,而對于一些重度肥胖的“超級大胖”,在體重降到一定的水平后,還需要實施減重代謝手術。
“類似這種超級肥胖的患者,在術前術后,需要全方位地管理。”杜磊表示,“我們也是遇到過500多斤的,這種情況,患者往往心肺功能比較差,手術風險較高。所以一般不是即刻手術,而是通過藥物、中醫、飲食,先把體重減一部分,再擇期手術。這還需要家屬有很強的決心和配合度。”
和很多疾病一樣,肥胖癥也重在預防。借助互聯網技術,京東、騰訊等科技公司的健康醫療平臺也正在參與肥胖癥診療的公共健康治理體系。
作為GLP-1藥物司美格魯肽的生產廠商,上個月,諾和諾德與騰訊健康、京東健康等互聯網伙伴達成戰略合作,探索數字化肥胖防控體系。例如在與京東健康的合作中,依托智能大數據分析、AI健康評估模型等數字化技術,雙方打造了肥胖癥公眾科普專區,提供疾病科普、健康體重評估、就醫地圖、線上預約等一站式服務,構建了覆蓋“預防—診療—管理”全周期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實現從疾病認知到線下診療的閉環管理,以及從在線問診到藥品配送的全程數字化服務。
諾和諾德還推出“諾和關懷”數字化患者服務平臺,打破時空限制,幫助患者提升治療依從性,建立長期的自我疾病管理能力。
諾和諾德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大中國區總裁周霞萍指出,諾和諾德目前開發管線中的藥物不僅僅是為了減輕體重,而是希望顯著改善患者的整體代謝健康、心血管健康和身體功能。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