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被診斷為“完全性截癱”的老金,如今竟實現了自主行走,還能完成多項日常活動,這是他和家人之前不敢想也想不到的。
幫助老金重新站起來的,是浙大二院聯合浙江大學南湖腦機交叉研究院、腦機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生儀學院,成功完成的“閉環脊髓神經接口”植入手術。
去年10月,老金在家修繕房屋時不慎從高處墜落,導致胸3/4椎體骨折,被當地醫院診斷為完全性截癱。在進行脊椎手術后,老金接受了為期4個月的系統康復訓練,但他的兩條腿仍無法抬起,其他運動功能沒有明顯改善,被醫生評估為恢復自主行走的可能性非常小。
“那時,爸爸兩條腿只能在床上平移,站都站不起來,更別說走路了,大小便也不能自控……”老金女兒說,得知浙大二院正開展“脊髓神經接口治療截癱——臨床被試招募”,馬上報了名。
今年3月,作為首個被試患者,老金在浙大二院接受了手術。術中,老金的腰部脊椎被精準植入了一根帶有16觸點的脊髓刺激電極,腹部被植入了火柴盒大小的無線可充電刺激控制器。當控制器用電殆盡,患者只需把充電線圈靠近腹部即可自動充電,充滿后可續航一周以上。
“患者的脊髓損傷情況,就像高速公路遭破壞,大部分車道無法通行。這個技術就是在修復受損道路。”團隊主刀醫師、神經外科朱君明主任醫師介紹,技術核心就是幫患者重新建立和增強受損脊髓的信號傳導,從而加強脊髓的神經修復,加速自主功能恢復。
術后第3天,老金能彎腿、抬腿;術后第15天,他能自主站立及行走;術后1個月,他的下肢運動功能顯著改善,在助行器幫助下,能自主邁步行走;術后2個月,通過脊髓刺激配合系統化康復訓練,他能完成多種日常活動……“以前不會動,現在推著車可以走了!”老金激動地說。
“目前,患者的下肢感覺功能逐步恢復,自主排便功能恢復,排尿功能明顯改善。”朱君明表示,這個“意外之喜”也提醒項目團隊該技術在改善運動功能的同時,還能促進患者神經感覺通路的修復。
據悉,臨床被試招募持續進行中,將增加臨床落地應用案例,探索更多截癱患者神經損傷修復治療新路徑。
“腦機接口是一項顛覆性的前沿技術,不斷迭代突破,目前正處于應用落地的關鍵窗口期。未來將繼續以臨床醫生為核心開展跨團隊、跨學科協作,奮力突圍破解重大難題,為生命健康貢獻更多力量。”中國科學院院士、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表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