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時間5月15日下午,佩雷斯和平與創新中心,“Go Israel——中以生命健康產業專題對接會”成功舉辦。7家中方企業、20余家以色列企業及來自以色列政產學研各界上百位代表齊聚一堂,新華網中英文同步報道,呈現一場近年來在以舉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中以產業對接活動。
活動雖已落幕,但激起的合作共鳴不絕于耳。隨著越來越多的本地企業家出海“淘得真金”,越來越多的以色列企業家認可“Go Israel”活動品牌,我們也正在思索,品牌發布2年來,收獲了什么,又將往何處前進。
雖遠必至,不懼云程萬里遙

常州與以色列的地理距離約為8000公里。距離帶來的不僅是物理上的阻隔,也更容易造成認知錯位與合作延遲。親臨其境,勝過千言萬語;實地所見,遠勝紙上談兵。正因如此,園區在推動中以合作中“請進來”與“走出去”并重,而后者基于中方企業需求而發,更為主動與精準。鑒于此,2023年5月,園區正式推出“Go Israel”活動品牌,以“定向出海”的方式精準連接以色列創新資源。
“Go Israel”以組織國內企業赴以對接為內容,每期選定產業主題,赴以開展5-7天的產業對接之旅。2年來,園區已舉辦三期“Go Israel”活動,涵蓋生命健康、水處理、智能建筑等領域,共組織15家國內企業赴以與超80家以色列企業對接,達成合作簽約共計12項,促成意向合作20余項,發布本地企業需求20余項,為區域產業發展升級注入更多科技動力,正式在以色列打響了“Go Israel”活動品牌。
眼見為實,雙向奔赴收真效

回顧總結歷次“Go Israel”活動,有三點體會。
一是“蓄勢足”。為了保障中方企業在以商務拓展效率,前期的大量溝通與篩選必不可少。點位設置,既要專,也要全,既要有與行業息息相關的技術公司,也要有全面展現科技前沿動態的高能級機構,既要有點對點的實地拜訪,也要有高效率的集中對接。以25年5月活動為例,既定向設定了康復、骨科植入物、再生醫學等領域內專業公司,也設置了哈達薩醫院等頂級綜合性醫療機構。在15日活動的對接環節,每家中方企業至少有3-4家以色列公司待談,合作熱點領域公司甚至有超8家企業排隊待談。
二是“規格高”。活動的充足準備離不開中以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歷次活動中,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以色列駐滬總領事館、以色列經濟與產業部、以色列創新署、以色列出口協會、以色列中國商會及常州市、武進區各部門均提供了精心指導與資源支持。“規格高”同樣體現在參會人員構成上,雙方參會企業均為CEO級別,大大提升決策效率。
三是“后勁實”。活動行程只有短短數天,但接觸的項目資源如何消化與落地,決定了活動真正的質效。“Go Israel”促成的12項簽約里包括7家項目入駐簽約與5項技術合作簽約,入駐項目部分已于園區投產,錢璟康復、華森醫療等公司與以色列企業的實質性合作正不斷推進。園區正通過建立跟蹤機制、搭建常態化對接通道,逐步形成從考察到合作的閉環路徑。
久久為功,務實機制促轉化

一場活動已經結束,一路征程遠未停止。下一階段,園區將持續把“Go Israel”活動作為服務雙邊創新主體交流對接的重要抓手,接續奮斗、持續發力,推動“Go Israel”從品牌活動向制度化平臺躍升,重點做好活動組織機制化、資源對接精準化、成果轉化高效化,進一步結合本地產業發展需求與以色列優勢技術領域,結合以色列重要展會契機,制定“Go Israel”年度計劃表,周期性組織新批次“Go Israel”活動。
正如武進區委書記沈東在15號活動致辭中指出的,“在中以園,合作不是‘短暫的熱情’,而是‘長情的陪伴’;不是‘簽約臺上的握手’,而是“實驗室里的對話”和“產業園里的共創”。我們認為,這正是國際合作最美好的模樣:差異帶來互補的張力,距離激發合作的動力。”
園區愿始終與各位企業家朋友并肩同行,做值得信賴的合伙人、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和堅實有力的護航者,以“Go Israel”為舟共渡,向創新,問未來,不斷完善 “以色列研發—常州智造—全球市場” 創新鏈條,不斷擴大創新合作“朋友圈”,助力常州企業在國際合作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邱國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