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上海朵云軒美術館內星光璀璨,由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指導、上海寶玉石行業協會主辦的第十七屆"玉龍獎"頒獎典禮在此舉行。在這場被譽為"東方珠寶奧斯卡"的盛會上,海派玉雕中生代領軍人物馮士行憑借《五鼠送財》《義薄云天》《自在觀音》三件力作,一舉摘得金、銀雙獎,成為本屆賽事最大贏家。這不僅標志著海派玉雕新生代藝術家的強勢崛起,更預示著傳統玉雕藝術當代化轉型的重要突破。

從黃浦江畔到昆侖山下:玉雕赤子的二十年問道之路
1987年生于玉雕世家的馮士行,其藝術軌跡恰似和田籽玉的淬煉歷程。2015年進入上海玉雕廠系統研習海派玉雕技藝,在"器以載道"的傳統中浸淫三載;2018年斬獲"海派玉雕師"專業認證,次年即在天山南麓的和田創立"玉潤商行"工作室,將海派精工與西域雄渾氣韻熔鑄一爐。此后數年,這位兼具匠人精神與商業嗅覺的藝術拓荒者,以"行子玉雕"為品牌支點,在烏魯木齊、上海、蘇州等七地構筑起貫通東西的玉雕版圖。2025年4月,經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嚴格評審,38歲的馮士行正式獲封"海派玉雕大師",成為該稱號最年輕獲得者。

玉龍獎:中國玉雕界的價值風向標
創辦于2008年的"玉龍獎",歷經十七載淬煉,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東方珠寶玉器評選體系。其評審標準以"選料考究、工藝精湛、創意獨特、內涵深遠"為核心維度,每年吸引逾萬件作品參評,獲獎率不足3%。歷屆金獎作品市場溢價率平均達230%,2019年崔磊《天地人和》白玉擺件更在蘇富比拍出782萬元高價,印證了"玉龍獎"作為藝術價值與市場價值雙重認證的權威地位。
三件力作解碼玉雕新語境
本屆賽事中,馮士行的獲獎作品形成完整的美學體系:

1. 《五鼠送財》(金獎)
這件重達3公斤的和田籽玉巨制,以超現實主義手法重構傳統民俗意象。五鼠造型突破明清以降的程式化表現,通過拓撲學原理構建的多維空間,將《周易》五行學說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物質形態。評審委員會特別指出:"作品在15立方厘米的玉料中實現了微觀宇宙的拓撲映射,其30:1的虛實比創下當代玉雕空間表現新紀錄。"

2. 《義薄云天》(銀獎)
關公造像歷來是玉雕創作的高危領域,馮士行卻以量子雕刻理念破局。1160克的籽料中,天然綹裂被轉化為戰袍褶皺,皮色沁染幻作丹鳳目赤光,實現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文化專委會主任評價:"這件作品重新定義了'巧雕'概念——不是被動順應瑕疵,而是主動駕馭自然之力。"

3. 《自在觀音》(銀獎)
在拇指大小的創作空間里,藝術家以納米級精度的"游絲毛雕"技法,將漢傳佛教的線性美學與藏密藝術的體量感完美融合。344克的羊脂白玉中,0.3毫米的水線化作智慧法流,開創"禪意微雕"新流派。蘇富比亞洲區珠寶總監表示:"這種將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應用于傳統造像的嘗試,代表著玉雕藝術的范式革命。"
海派玉雕:在全球化語境中重構東方審美
作為中國四大玉雕流派之一,海派玉雕自清末"海上畫派"中孕育,歷經吳德昇、翟倚衛等大師的現代性改造,形成"精、細、雅、潔"的藝術特征。馮士行的創作既承襲了海派"器以載道"的哲學根基,又注入數字時代的拓撲思維,其作品在紐約佳士得"東方新銳"專場連創300%溢價率的市場表現,印證了傳統工藝當代轉化的巨大潛力。
據上海寶玉石行業協會透露,三件獲獎作品已納入"2025中國當代玉雕藝術全球巡展"核心展品序列,將于六月啟程赴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展出。在文化消費升級與國潮復興的雙重驅動下,馮士行現象級崛起的背后,正是中國玉雕藝術從技藝傳承向文化輸出轉型的生動注腳。
(本文數據來源:上海寶玉石行業協會《2025中國玉雕產業發展報告》、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大師評審檔案》、蘇富比《2024全球玉石拍賣年鑒》;文章主編李明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