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作為西泠文脈的守護者與傳播者,西泠印社出版社秉持西泠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的宗旨和西泠印社集團“光大品牌、做強產業”的要求,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
近年來,西泠印社集團立足新時代文化坐標,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緊扣浙江建設高水平文化強省、杭州建設一流歷史文化名城的戰略機遇,打響西泠印社文化品牌,全力推動西泠印社重大出版項目工程建設,在西泠印社出版社組織下,以《中國珍稀印譜原典大系》《善本碑帖精華大系》《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三大重點出版項目為支點,深度融入全省文化發展格局,構建貫通古今的文化傳承體系,為提升浙江文化軟實力、彰顯杭州歷史文化名城魅力貢獻重要力量。
“西泠印社作為印學圣地,承載著豐厚的文化遺產。”西泠印社出版社總經理來曉平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三部典籍的系統出版,將珍稀印譜、善本碑帖、社藏精品進行全面梳理與活化呈現,既為學術界提供權威研究資料,也讓大眾觸摸到中華文脈的溫度。這既是文化傳承的使命擔當,更是我們對歷史與未來的鄭重承諾。”
《中國珍稀印譜原典大系》:
纂古拓新 印學豐碑
印譜,集印成冊,備受篆刻者珍視。印譜既是歷代篆刻藝術的精華匯輯,也是臨習制鈐不可或缺的經典范本。
“然而,許多珍貴印譜收藏于境內外圖書館、博物館或私人藏家手中,雖有各地出版社零星出版,但對于讀者群體前往查閱時仍有諸多不便。自2017年開始,西泠印社出版社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達成合作,聯手啟動出版《中國珍稀印譜原典大系》。”西泠印社出版社副總編洪華志說,在本大系出版之前,國內尚未有一套反映歷代印譜全貌的大系叢書,《中國珍稀印譜原典大系》的出版填補了這一空白,為印學研究者提供了全面、系統的研究資料,有力地推動了印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中國珍稀印譜原典大系》擬分三編出版。整套大系從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公藏單位選取珍稀印譜,比對版本,擇優出版。責任編輯周小霞表示,編輯團隊恪守“三不原則”:不損原譜版式,不縮印蛻尺寸,不妄改古籍形制,僅以高清掃描與專業調色技術再現鈐印神韻。第一編為線裝影印本;第二編為精裝整理本,對原印譜進行全面整理,對所有印面、邊款進行釋文,對序跋、考證和注解文字等進行標點,使古籍智慧跨越時空壁壘——既可作初學者案頭范本,亦可為專家治學提供可靠底本。
2019年首編面世即獲學術界矚目:在當年10月西泠印社等聯合主辦的“朱蛻華典——中國歷代印譜特展”中,該叢書與珍稀孤本同臺展陳,其版本文獻價值亦在同期舉辦的“中國印譜史與印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得到充分印證——許多與會學者在專題報告中援引該叢書文獻,彰顯其作為印學研究基石的學術地位。大系第一編、第二編分別入選“十三五”“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規劃項目和2019、2024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目前,第一編48種59函321冊已入藏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第二編正在陸續出版,預計2026年全編告竣;第三編海外選目工作亦已啟動,將持續申報“十五五”國家重點出版物規劃項目。
《善本碑帖精華大系》:
翰墨傳薪 推動普及
在中華文化復興浪潮中,“碑帖書法熱”正從書齋走向大眾。西泠印社出版社順時應勢,于2019年啟動《善本碑帖精華大系》編纂工程,打造兼具文獻價值與傳播效力的書法經典庫。截至目前,該系列已出版69種,實現銷售碼洋2038萬元,成為新時代碑帖出版的標桿項目。
本大系的出版堅守“三原”標準:原大再現碑帖形制,原色還原墨韻層次,原貌留存歷史細節。編輯周曉竹說:“此種出版形式亦有利于降低成本,切實堅守‘學術性與普及性并重’的出版理念。”本系列在選本上,遍訪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東京國立博物館等海內外收藏機構,精選最具代表性的善本;在印制工藝上,采用頂尖掃描與印刷技術,精準捕捉原作筆墨神韻;在裝幀設計上,既保留傳統碑帖的典雅氣質,又融入現代審美元素,實現古今交融。
值得一提的是,該系列為書法碑帖構建了“數字方舟”。面對原石損毀、善本脆化的現狀,通過高精度復制出版,使瀕危文化遺產得以化身千百,永續傳承。同時,針對碑帖市場良莠不齊的現狀,嚴格遴選權威底本,以嚴格流程確保編校質量,為讀者提供可資信賴的臨習范本。更通過原色原大呈現與普及版推出,降低學習門檻,讓《顏真卿書爭座位帖》《張遷碑》等著名碑帖走進千家萬戶。
按規劃,該系列至2026年底將完成出版100種,2027年至2033年再推第二個100種,最終構建覆蓋篆隸楷行草全書體的碑帖矩陣。
《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
典守文心 賡續百年
百余年來,西泠印社仰仗社員及藏家之文化擔當,累代捐贈蔚成大觀。《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的編纂,是對這份文化厚贈的鄭重回響。在西泠印社社委會的支持下,該系列縱跨書法、繪畫、篆刻諸域,薈萃社藏精華,既涵蓋吳昌碩石鼓篆書的筆力雄勁,更不乏黃賓虹“五筆七墨”的渾厚華滋。此前雖不乏社藏精品零星付梓,然終缺一部統攝全貌、彰往察來的權威典籍。西泠印社出版社總經理來曉平說,社藏名家大系的出版,也為西泠百年收藏史筑就一座精神地標,為學界研習提供案頭圭臬,為后世存續留下文化基因。
編纂之難,首在選粹。面對數以萬計的社藏珍品,編輯團隊特邀西泠印社、中國美院等專家組成顧問團,多輪研討方定選目。如《黃賓虹卷》所錄《冰上鴻飛》冊,不僅因其“黑密厚重”的筆墨語言,更因其中蘊含的“道咸畫學中興”思想,恰可窺見近代畫壇革新之端倪。
在編纂理念上,大系踐行“雙輪驅動”之策:學術端,每卷附千字考據文章,詳析作品流傳、技法淵源與藝術價值;普及端,采用“圖史并重”版式,高清微距展現筆鋒、刀鋒細節,同時附以原物尺寸及各部件圖片信息。這種“全息式”呈現,使專業研究可深究堂奧,普通讀者亦能感受藝術魅力。
自2021年啟幕,該系列以“十年筑典”之志規劃40種圖卷,全景展現西泠印社社藏精品,目前已出12種,涵蓋了書法、繪畫、篆刻等多個領域,受到了藝術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其中3種圖書分獲第37—39屆浙江優秀出版物(圖書)編輯獎正式獎。

慶祝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系列展 攝影:李忠
未來,西泠印社出版社將持續推進該系列編纂,并通過舉辦展覽、講座、研討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開展公共教育。
從搶救瀕危文獻的“數字方舟”,到活化社藏經典的“精神地標”,西泠印社出版社始終踐行著讓古籍“活起來”、讓金石“響起來”的文化使命。站在新的文化坐標上,西泠印社出版社將繼續秉持西泠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的初心,以更多傳世精品出版工程,為中華文脈的賡續注入不竭動力,讓金石永壽,文脈長青。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