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進一步降低征信服務收費標準的通知》(下稱《通知》),自2025年7月1日起,一系列降費舉措正式實施。
此次調整旨在進一步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據了解,本次征信服務收費下調,預計每年可為用戶節省成本支出約11億元。
大幅降費
此次征信服務收費下調力度頗大,商業銀行等機構查詢企業信用報告基準服務費標準從每份20元降至9元,查詢個人信用報告基準服務費標準從每份2元降至1元。
與此同時,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融資租賃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民營銀行、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等10類金融機構繼續享受優惠收費標準,且內貿險承保機構也被納入優惠范圍。個人通過互聯網查詢自身信用報告依舊免費,柜臺查詢則每年前2次免費,從第3次起每次收費標準由10元降至5元 。
應收賬款質押登記收費標準由每件每年30元降至15元,變更登記、異議登記收費標準由每件每次10元降至5元。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金融機構的信貸成本中有一項是征信成本,對一些發展消費金融的機構來說,由于筆數多、金額小,因此征信成本較高。這次降低征信成本力度較大,降幅明顯,對一些中小金融機構,包括農商行、消費金融公司還實行優惠收費,可以說是恰逢其時。”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指出,降低征信服務收費標準,一方面可減輕銀行機構授信放款業務的營業成本負擔,助力實體經濟融資發展;另一方面,能減輕個人征信查詢的財務負擔,讓更多人了解征信、使用征信查詢功能。對于助貸機構而言,降低查詢征信費用有利于其在貸前、貸中環節擴大服務范圍,將節約下來的費用轉化為對客戶費率的減少,服務更多企業與個人主體。
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
在銀行息差壓力增大、貸款利率下降難度提升的情況下,降低利率之外的非利息成本顯得尤為重要。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2025年一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繼去年四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降至1.52%后,今年一季度進一步降至1.43%。
“降低征信成本是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的一項措施。在銀行息差壓力這么大的情況下,貸款利率下降難度越來越大,降低利率之外的這些非息成本成了重中之重。其中,降低征信成本就是一種方式,可以推動金融機構進一步降低信貸成本,從而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的下降。”董希淼說。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在征信體系建設方面成果顯著,其建設并持續完善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成為全球覆蓋人口最多、收集借貸信息最全的征信系統。
此外,央行以“政府 市場”雙輪驅動征信體系發展,積極穩妥發展個人征信機構,引導企業征信機構全面提高服務質效,深化地方征信平臺建設。在這樣的征信體系下,降低服務收費標準,能更好地發揮征信系統的作用,促進金融資源與實體需求的高效匹配。
不過,隨著征信查詢成本降低,也可能會引發一些問題。蘇筱芮提及,目前,“一鍵授權”類功能中或存在用戶信息被過度查詢的情況。機構在查詢時需充分尊重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遵循“最小、必要”原則,不得對用戶進行信息隱瞞或實施故意誘導。
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是消費金融穩健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董希淼建議,優化信用環境,夯實消費金融發展基礎。比如,消費金融公司面臨比銀行更下沉和復雜的客群,但目前對征信數據的查詢權限比銀行范圍更小,且成本更高。應向消費金融公司開放與銀行同等權限的社保、公積金等公信力數據。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