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6月6日訊(記者 張明振)在泰安市中醫醫院介入診療科,崔玉志主任的手機 24 小時保持暢通。9萬微博粉絲、2400人微信社群、單條13萬瀏覽量的科普視頻,構成了他的“云端診室”;從醫13年,他用中西醫結合療法為成千上萬的血管病患者解除病痛,更以網絡為橋,讓專業醫學知識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守護群眾健康的“數字醫者”。
云端科普:搭建永不關門的健康課堂
2015年,崔玉志注冊新浪微博 @血管外科崔玉志,開啟網絡科普之路。第一條《下肢靜脈曲張的早期信號》微博收獲數千轉發,讓他意識到:“患者需要聽得懂、用得上的健康知識。”此后8年,他日均更新一條科普內容,從糖尿病足護理到靜脈血栓預防,累計發布3000余條,單條最高閱讀量超20萬,9萬粉絲中70%是血管病患者及家屬。

2020年疫情期間,他連夜建立5個“血管健康守護群”,2400名患者入群。72歲的張大爺在群里發來腳趾發黑的照片,他立即判斷為糖尿病足干性壞疽,指導緊急送醫后成功保肢。這樣的“云端急救”每天都在發生,他說“群里的每條消息都是信任,必須第一時間回應。”
2023年,他開通抖音和微信視頻號,用短視頻講醫學。《下肢靜脈血栓的六個危險信號》中,他結合超聲影像演示血栓形成,單條瀏覽量13萬,被“學習強國”轉載。有患者留言:“看了崔主任的視頻,才知道腿腫可能是致命信號。”
中西合璧:創新血管診療新路徑
作為周圍血管病學科帶頭人,崔玉志深耕中西醫結合診療。他整理全國名中醫王光輝的活血化瘀經驗,將“桂苓消癥丸”等中藥與介入技術結合,在糖尿病足、動脈硬化閉塞癥治療中實現突破。68歲的李大叔腳趾潰爛半年被建議截肢,他實施動脈擴張術后,配合中藥膏外敷和負壓治療,2個月后創面愈合,治療過程直播吸引8萬次觀看,成為“保肢教科書”。

在靜脈血栓防治領域,他主導建立全市首個“VTE 防治管理平臺”,通過微信群實時監測住院患者,開發AI預警系統,將血栓發生率從8.7%降至3.2%。2021年,其主持的《桂苓消癥丸防治糖尿病足介入后再狹窄》獲泰安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相關成果寫入3部行業指南,讓中醫智慧在現代血管診療中發揮獨特作用。
科研賦能:深耕醫學創新前沿
崔玉志的辦公室里,擺滿了血管疾病診療專著和患者影像資料。作為泰山醫學院碩士導師,他主持4項省市級科研課題,發表4篇國家級論文、2篇SCI論文,帶領團隊開展下肢動靜脈吸栓、髂靜脈支架治療等12項新技術,其中“中西醫結合序貫療法治療糖尿病足”被評為山東省中醫藥優勢技術。

2023年,他牽頭成立“泰安市周圍血管病防治聯盟”,通過遠程會診系統連接23家基層醫院,累計線上病例討論 300 余次。肥城市一名多發性大動脈炎患者通過聯盟獲得北京專家會診,及時制定治療方案,避免了病情惡化。他說:“科研的價值,就是讓更多患者在家門口用上好技術。”
醫者仁心:編織線上線下健康網
在崔玉志的帶動下,科室建立“血管健康科普矩陣”,6名醫生主播每周開展直播,講解術后管理、用藥安全等知識。針對老年患者“數字鴻溝”,他設計“一鍵呼叫”功能,讓老人長按語音鍵即可咨詢。科室年門診量從2020年8000 人次增至 2023年2.1萬人次,患者滿意度達98.6%。
2023年冬,河北一位肺栓塞患者家屬抖音求助,崔玉志協調綠色轉診通道,視頻指導轉運急救,患者到院 1 小時內手術脫險。出院時家屬送來錦旗:“線上線下同發力,血管內外皆通途。”這是對他13年從醫路的生動注解——白天在手術室為患者打通血管通道,夜晚在屏幕前為大眾普及健康知識,用雙腳踏踏實實看病,用網絡實實在在科普。
從微博到短視頻,崔玉志用數字技術搭建起醫患溝通的橋梁,年均400場門診、200臺手術的忙碌間隙,堅持每天 3 小時網絡科普。他說:“好網民的核心是‘醫者仁心’,只要患者需要,我的直播間永遠開放,我的微信永遠在線。” 這位血管外科醫生,正用科技與溫度,在網絡空間與現實診室之間,架起守護生命的“健康通途”。
責任編輯:單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