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檔案日前夕,記者走近檔案修復師——
“妙手回春” 故紙新生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祝東秀
在市檔案館檔案修復中心,與時間賽跑、守護歷史記憶的工作每天都在進行。這里的每一份檔案,都承載著歲月的痕跡和城市的記憶,而檔案修復師們則如同技藝精湛的“醫生”,運用專業知識和細膩手法,讓破損、老化的檔案重獲新生。
“6·9”國際檔案日前夕,記者來到市檔案館檔案修復中心時,從事檔案修復14年的何亞娟和年輕的檔案修復師陸雨沁正在修復一本古籍。
多道工序,賦予檔案新生命
走進修復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張很大很寬的修裱臺,上面擺放著各種專業工具:棕刷、排刷、鑷子、裁紙刀等,每一樣都在檔案修復工作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陸雨沁正在修復古書的其中一頁。這份文件由于年代久遠,紙張已經泛黃、脆化,左下角缺失,部分字跡也模糊不清。陸雨沁首先對檔案進行全面“體檢”,仔細檢查紙張質地、破損程度、字跡狀況等,這是制定修復方案的關鍵步驟。她拿起放大鏡,一寸一寸地查看檔案細節,眼神專注而堅定。“每一份檔案都獨一無二,只有充分了解它的‘病情’,才能對癥下藥。”陸雨沁介紹。
檔案修復工序繁雜,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在去污環節,修復師們針對不同污漬采用不同方法。對于一般性灰塵,使用柔軟毛刷輕輕掃去;對于頑固污漬,如霉斑、水漬,則需用經過特殊處理的濕布小心擦拭,同時要時刻注意不能讓水分滲透到檔案紙張深層。
修補破損處時,修復師會根據檔案紙張質地,從眾多紙張樣本中挑選與之匹配的補紙。補紙顏色、紋理、厚度都要盡可能與原檔案紙張一致,以保證修復后的檔案在外觀上保持原貌。隨后,用毛筆蘸取適量糨糊,均勻涂抹在補紙邊緣,再小心翼翼地粘貼到檔案破損處,使用棕刷輕輕壓實,使補紙與原紙張緊密貼合。這一過程很考驗修復師的耐心與細心,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補紙粘貼不牢或損壞原檔案。
修復檔案,留存城市記憶
市檔案館館藏豐富,其中不乏年代久遠、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珍貴檔案。以《金陵省城圖》為例,這是一幅詳細描繪南京城市風貌的地圖檔案,對研究南京古代城市規劃、地理環境、人文景觀等有極高價值。
然而,由于年代久遠,地圖出現了破損、褪色等問題。何亞娟介紹,拿到這份地圖的時候,紙張破壞十分嚴重,“一噴水它就絮化了,紙張本身的纖維都是斷裂的。”經過反復斟酌,何亞娟挑選皮紙和宣紙墊底,少量多次噴水,一點一點修復。如今《金陵省城圖》重煥光彩,其豐富細節得以完整展現,為學者研究和公眾了解南京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我們所修復的每一份檔案,都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們記錄了南京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通過修復工作,我們希望讓這些檔案能夠長久地保存下去,讓后人也能夠了解我們的歷史。”何亞娟表示。
面向大眾,檔案修復從幕后走向臺前
如今,南京檔案修復工作正打破“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局面,通過多元化的形式與大眾生活緊密相連。每年修復中心都會迎來一群特殊的“學生”——來自南京各中小學的研學團隊,他們戴著白手套,在修復師的指導下嘗試修補仿真檔案。何亞娟說:“孩子們用食用色素調制‘墨汁’,在宣紙碎片上臨摹稅票的印章,這種沉浸式體驗讓歷史觸手可及,也讓檔案從束之高閣到走向大眾?!?/p>
仿真件制作也是檔案修復中心的重要工作內容。6月初,音樂創作人、中華紅絲帶基金理事、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秦敏群在市檔案館找到了其母親、兩位舅舅、兩位姨媽的戶籍卡,“找到的時候我非常激動,那是我媽媽9歲時的照片,太珍貴了?!鼻孛羧焊嬖V記者,市檔案館對5張戶籍卡進行1:1仿真制作并贈送給自己。不僅如此,歷史檔案的仿真件還走進了南京多個學校的歷史課堂,學生們可以直接在復制品上標注歷史事件,實現“與檔案零距離對話”。
市檔案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檔案修復工作,不僅是對檔案實體的保護,更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延續。每一份修復后的檔案,都能為后人打開一扇了解過去的窗口,讓歷史記憶得以永恒?!?/p>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