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的九月,校園再度迎來莘莘學子。一年一度的“開學第一課”,也如期而至,成為不少師生和家長關注的話題。而今年貴州的這堂“第一課”,卻以其獨特的主題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引發了廣泛共鳴,甚至悄然“刷屏”。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貴州的“開學第一課”沒有流于泛泛而談,而是巧妙聚焦于一段感人至深的歷史——抗戰時期浙江大學、大夏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西遷貴州的辦學歷程。主題“書燈不滅 燭照復興”精準捕捉了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風骨與堅守:烽火連天中,師生們不僅守護文明火種,更在苦難中堅守教育報國的理想。
這堂課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將宏大的家國敘事,落到了一個具體可感的故事中。它講的不是口號,是一所所大學如何在貴州的土地上重啟課堂,是學者們怎樣在煤油燈下堅持研究,是當地百姓如何與師生們共渡難關。歷史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這堂課構建了一個“融合歷史敘事、情感共鳴與價值引領的育人場域”,它讓道理擁有了溫度,讓價值傳遞自然而然。
更值得肯定的是,這堂課回應了一個重要的教育命題:思政課到底該怎么上,才能真正入腦入心?貴州的做法提供了一個出色的答案:用好用活身邊的紅色資源和歷史遺產,把道理藏在故事里,用真實打動人心。
它不是生硬灌輸,而是引領和喚醒,喚醒年輕人對歷史的敬畏、對家國的擔當,也喚醒他們珍惜當下、奮發向上的內在動力。
不少師生反饋,這既是一堂歷史課,也是一次精神洗禮。正如同學所言,“先輩們在戰火中堅守理想,我們在新時代更應珍惜時光。”
新學年已經啟幕,“開學第一課”如同一粒種子,在年輕心靈中生根發芽。它告訴我們,真正走心的教育,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能夠映照時代、連接心靈、點燃理想的動人力量。
期待這樣的“第一課”越來越多,也期待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從中汲取前行之力,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步履堅定,邁向遠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策劃/劉丹 覃淋
文案/周雅萌
主播/冷賽楠
視頻/王華
編輯 楊羽
二審 李劼
三審 劉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