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9月2日消息,據媒體報道,近年來,一種名為“沙金”的飾品因外觀酷似黃金、價格低廉,被視為“黃金平替”而廣受歡迎。但隨著央視曝光沙金市場存在的“虛假宣傳”“材質不明”和“健康風險”等亂象,其背后隱患引發廣泛關注。對此,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展開了進一步調查。
沙金飾品涵蓋項鏈、手鏈、戒指等多種類型,部分產品表面還刻有“999”字樣,外觀幾乎與真黃金首飾難以區分。許多消費者認為,只需花費兩三百元就能購買四五件飾品,即便戴久了褪色也不覺得可惜。
實際上,沙金是一種以鎳、銅等金屬為基材的表面鍍金產品。根據鍍層工藝不同,可分為14K、18K、24K等多種類型,其中24K仿金色澤最接近黃金。然而專業人士指出,沙金飾品表面的鍍金層非常薄,且未經過正規貴金屬電鍍工藝處理,在日常佩戴過程中極易磨損。洗手、家務甚至衣物摩擦都會加速鍍層脫落,通常佩戴1-3個月就會露出底層黃銅材質。這不僅影響飾品美觀,更會導致基底金屬直接接觸皮膚,增加過敏風險。
鎳是一種常見的致敏金屬,長期佩戴含鎳超標的飾品,其金屬離子可能通過皮膚滲透進入人體,引發接觸性皮炎、濕疹等過敏癥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中毒。
醫生提醒,體內過量積累鎳不僅會引起皮膚炎癥,還可能損害呼吸系統、肝腎功能及神經系統,甚至增加患癌風險。建議公眾盡量避免使用含鎳餐具及劣質飾品,日常可多攝入富含鋅的食物(如牡蠣、南瓜子等)以抑制鎳的吸收。血鎳超標者應保持每日飲水量2000毫升以上,促進體內鎳的排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