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黔西市雨朵鎮雨明社區木材廠,工人們敲擊木板的聲音此起彼伏。“很不錯嘛,最近速度又快了。”廠長張安俊歪著脖子夸贊,身旁患有精神障礙的工人詹光義看著眼前的工作成果,咧嘴直笑。
這家掛有“貴州省殘聯鄉村振興產業基地”、“畢節市殘疾人創業示范點”牌子的木材加工廠,如今已經發展了9年,托起了35個家庭的生活,也是當地殘疾人的就業港灣。

2012年,作為木材公司骨干的張安俊在檢查產品時不慎從扶梯上滑落,頸椎斷裂,醫院診斷可能下半輩子都得躺在床上,沒想到躺了八個月的他,奇跡般地站了起來,但也落下四級殘疾,從此不能再干重活。面對現實的重擊,他沒有氣餒,拿出多年積蓄,決心在家鄉開辦工廠。
2016年,經過精心籌備,張安俊注冊了黔西縣萬興木業有限責任公司,從事廢舊木材加工。工廠用工優先招聘本地群眾,還吸納殘疾人入廠務工。

“因大家身體缺陷和觀念陳舊,一開始生產難,管理也難,次品率高達50%。”張安俊沒有放棄,他手把手教殘疾工人開展工作,一遍遍給大家講工廠制度,還設置獎懲制度,激發大家積極性。經過兩年時間的磨煉,工人們熟練了自己崗位的工作,大家凝聚成一股繩,生產效率高了,品質也提升了。
“次品率降到了千分之五,逼近行業標準,工廠走上了正軌。”張安俊介紹,2018年,歐派、昊陽等門窗品牌投來訂單,加速了工廠發展,工人們拿到了穩定工資。

“得虧廠里不嫌棄,我帶著他來干活,能掙錢也能照看著。”詹光義的嫂子楊慧碧抹了抹額頭的汗,語氣里滿是感激:“沒人盯著他就到處亂跑,來廠里還能跟著干活,他做事雖然慢點,每個月也能拿一兩千元工資,加上我每月三千元左右的工資,日子總算有了盼頭。”
“目前工廠有35名工人,其中12名殘疾人。去年大家一起努力,營業額有860余萬元,光工資就發了120余萬元,每個人都能靠雙手掙到錢。”張安俊介紹,他正在購買新設備,擴大生產規模,爭取五年內招夠80人,讓更多本地鄉親,尤其是殘疾人朋友,不用背井離鄉在家門口就有錢掙。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翟培聲
編輯 汪瑞梁
二審 謝朝政
三審 李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