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跋涉過黑暗,才能站在光里。00后女孩萬逸雯將這幕穿假肢看日出的圖文分享到網絡,引發了關注。照片中,她姿態輕松,衣角隨風飄蕩,褲腿上卷...
跋涉過黑暗,才能站在光里。
00后女孩萬逸雯將這幕穿假肢看日出的圖文分享到網絡,引發了關注。照片中,她姿態輕松,衣角隨風飄蕩,褲腿上卷處露出的智能仿生腿泛著金屬光澤,與溫柔堅韌的朝霞融為一體。
今年剛大學畢業的萬逸雯,在一家假肢公司從事新媒體運營。另一個身份,則是小紅書的假肢科普博主。24歲的她,正以“過來人”的視角,用專業與勇氣打破刻板印象。她勇敢邁出的每一步,都是解鎖人生多重體驗的“升級任務”。
過往的溝壑,成為前行的基石
在杭州城北的小河公園,記者見到了這位身著淡藍色條紋連衣裙的女孩。她與朋友從容走來,笑容明媚。
由于先天性左下肢脛骨缺如,她的左腿比右腿短了10厘米。過去的18年,她依靠支具和墊高鞋底維持平衡。
“小學時學過一篇課文,主人公患有小兒麻痹癥。老師問‘你們知道什么是小兒麻痹癥嗎’,有個男生大聲說‘像萬逸雯這樣的’。”回憶往事,逸雯坦言,青春期的自卑感尤為強烈,“不僅羨慕別人能跑能跳,更羨慕他們的自信開朗?!备咧袝r,她因形體問題被播音主持藝考拒之門外,深感命運不公,甚至在與父母爭吵時語出傷人。事后懊悔不已的她,在一篇作文中引用了史鐵生的話:“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那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加倍的?!痹S多異于常人的痛苦,她習慣自己“吞咽”,生怕家人擔憂。
語文老師給萬逸雯的作文評語
語文老師給萬逸雯的作文評語
高中語文老師在那篇作文后的評語,給了她莫大的勇氣:“你的樂觀與堅強或許源于自卑與敏感??嚯y并非財富,但它是磨礪生命意志的力量;苦難也是真情的見證,加倍在你父母身上的痛苦,又會轉化為愛,加倍地贈予你……”這句評語如同一顆種子,在她心底悄然發芽。
“語文老師鼓勵我演講,教我悅納自己;心理老師告訴我‘要與壞情緒這個惡魔共處,每一次失去都是重整命運的機會’?!币蓥τ浾哒f,“為了讓我重新站起來,父母付出了所有。雖然遭遇不幸,但成長路上有那么多善良溫暖的人相助,我覺得自己又是幸運的?!?/p>
如今,她早已與自己和解。那些過往的痛苦,如同留存在記憶里的山川溝壑,而家人、師友給予的細碎溫暖,匯聚成支撐她前行的堅實基石?!敖邮墁F實后,我明白播音主持并非只有專業道路。只要熱愛,也可以做自己的電臺,寫稿、錄音、剪輯?!彼业搅诵碌谋磉_方式。
用熱愛與專業,做照亮他人的光
2021年,大一學生萬逸雯在學校朗誦比賽中斬獲一等獎和最佳人氣獎。鏡頭里,她自信明媚。高中未圓的主持夢,在大學有了“續集”。
在學校第一次擔任主持
萬逸雯還擔任學校紅色精神家園的講解員
“大學里,我毫不猶豫加入了播音主持部,參加朗誦比賽、做公益支教,今年3月還在支持心智障礙家庭的社會組織實習了3個月。”正是這股不斷堅持“升級任務”的韌性,讓她的人生體驗愈發豐富。
萬逸雯穿著新中式服飾拍攝畢業照
今年6月,剛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的萬逸雯,在社交平臺發布了第一篇穿著旗袍、佩戴假肢的圖文,收獲近10萬閱讀量。一位髖離斷女孩的私信觸動了她:“我深知髖離斷患者想要走好路有多難,太懂身處困境的滋味。”帶著這份深刻的共情,萬逸雯開啟了小紅書假肢科普博主的旅程?!罢?月去了趟迪士尼,我就和朋友整理了一篇‘殘疾人迪士尼游玩攻略’。”
賬號上,網友的留言溫暖有力:“希望每個鐵生都有自己的余華。”“不僅酷,顏值還高!你比任何人都勇敢!”網友的鼓勵和咨詢也讓萬逸雯意識到自身專業知識的不足。幸運的是,在假肢公司的新媒體運營工作為她提供了學習平臺?!巴聜兡托慕獯鹞业母鞣N問題。我想多了解不同截肢狀態網友的需求,才能以更專業的視角提供幫助。”
如今,換上新的仿生腿后,萬逸雯的步態更加自然自信。她特別欣賞“停步后智能鎖住關節”的功能,能讓重心穩定在假肢上,使健側腿得以休息。未來,她希望嘗試開發更多運動調節功能,用這款智能仿生腿去探索瑜伽、騎行等健身項目。
“做一個優秀的普通人”
在萬逸雯家中的書柜上,擺放著不少梁永安教授的書籍。她告訴記者,非常喜歡梁教授的一句話:“我們畢生的任務就是做一個優秀的普通人。這個優秀的普通人,熱愛世界,熱愛萬物,熱愛眾生,然后踏踏實實地去尋找到一個自己內心喜歡又有時代價值的事情。一個人一輩子能夠做好一兩件事就很好了?!?/p>
她始終堅信,只要生命還在,就蘊含著無限可能?!拔覀兇罂梢岳米约旱膼叟c智慧,活出屬于自己的樣子?!?/p>
正如開頭她說的,跋涉過黑暗,才能站在光里。萬逸雯用她的每一步,詮釋著何為生命的韌性與光芒。每一次跌倒,于她而言,都是解鎖新技能、擁抱更廣闊人生的升級任務。
走路、觸摸、感受生活……這些對健全人再平常不過的事,對很多肢體殘疾朋友來說,卻格外不容易。在浙江,全域的科技創新、科技普惠推動了新公益生態的形成,一批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科技企業,正在為浙商聯動公益、技術普惠民生打造“公益中國”的新方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