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加密貨幣領域發生了意義重大的事件,但鮮有人完全理解其深遠影響。celo宣布將從獨立的l1區塊鏈遷移至以太坊的l2區塊鏈。
這看似只是一次普通的技術遷移,實則預示著以太坊正悄然推動著一場深刻的變革,這場變革正迅速重塑我們對加密貨幣的認知。讓我們深入探討:
- 行業開始重視成本與收益: 我們正經歷長期 overdue 的調整期,加密市場開始回歸基本面。敘事依然重要,但人們更關注:
- 該鏈的實際收益是多少?
- 運營成本是多少?
- 價值積累在哪里?
一些新的指標,例如收入市值比(REV),正在發揮作用,揭示了看似相似的區塊鏈之間的顯著差異。這或許正是Celo選擇遷移至以太坊L2的原因。
- L1無法持續盈利,而L2可以: 一個常被忽視的事實是:L1區塊鏈無法以可持續的方式盈利。為什么?因為所有價值都直接歸于驗證者或礦工。L1收取的費用立即分配為區塊獎勵或質押回報。沒有利潤留存,沒有盈余,也就沒有資金用于創新或協議開發。
這導致了一種奇怪的現象:L1可能是極具價值的平臺,卻像公共基礎設施一樣運行,缺乏內生機制來支持自身發展。
相比之下,L2可以保留和再分配收益。這些收益可以用于研發、開發者資金、增長激勵活動、公共物品資助、最大可提取價值(MEV)的捕獲,甚至自定義區塊空間費用。這是一個能夠實現長期可持續性并保持激勵機制的模式。
這就是許多新興生態系統優先選擇構建L2的原因,這不僅關乎技術架構,更關乎經濟設計。
- L1是Web3時代的大型機: 一個簡單的類比:L1區塊鏈如同加密貨幣領域的大型機。
在互聯網早期,要運行大型應用,必須購買大型機。你需要維護硬件、編寫網絡協議棧,并負責系統正常運行時間、安全、性能等各個方面。功能強大,但成本高昂。
如今運行L1區塊鏈面臨類似困境。你需要自己的共識機制、驗證者集合和代幣激勵機制來保障網絡安全。每年需要花費數百萬美元來維持系統運行和安全。
以Celo為例,他們每年要花費4%到6%的代幣發行量,約合1500萬到2500萬美元,僅僅用于維持系統的基本安全性和正常運行。這并非個例,以太坊和Solana也面臨類似情況。每個獨立的L1都必須承擔這些成本,關鍵是:這成本不會隨著規模的擴大而降低。對于小型L1來說,這成本可能是壓倒性的。
- L2如同托管服務器:強大且更經濟: 現在,想象一下,你不用運行大型機,而是切換到托管服務器。
你仍然可以控制自己的環境,可以自定義區塊鏈的運行方式,并保持自主權,但無需自己負責物理設備的安全,這就是以太坊上的L2。
Celo作為L2,將繼續提供相同的用戶體驗。但現在,以太坊承擔了安全方面的重擔,例如欺詐證明、共識機制和底層終結性。維持該鏈的成本大幅降低。
這些成本現在僅包括狀態存儲費用和數據可用性費用,而不是每年2000萬美元的安全成本,并且可以通過數據壓縮和使用替代數據可用性層(Celo選擇Celestia)進一步降低。
- 以太坊的戰略遠見: 這不僅僅關乎Celo;這更意味著以太坊的長期戰略終于開始奏效。
以太坊不再追求“一統天下”的愿景。在計算的每個時代,無論是Web1、Web2還是現在的Web3,單一主導鏈的模式都被證明是行不通的。
相反,以太坊正成為一個構建其他區塊鏈的基礎層,提供安全、去中心化和互操作性服務。
乍一看,這似乎是“自食其果”,以太坊正在降低其L1鏈的“溢價”。但實際上,它…… (此處原文省略了結論部分,需要補充)
以上就是Celo向以太坊L2區塊鏈的過渡信號是行業更大的轉變的詳細內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