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央網信辦專門印發通知,以“零容忍”態度堅決打擊“開盒”亂象。中央網信辦有關負責同志強調,利用“開盒”等方式非法獲取并公開他人個人信息,涉嫌違法犯罪,性質極為惡劣。下一步,中央網信辦將繼續堅持高強度打擊和高力度保護并重,著力做好“開盒”問題整治工作。
消息一出,#網信辦進一步加強整治開盒問題##以零容忍態度堅決打擊開盒亂象#相關話題登上社交平臺熱搜,引發網友討論——

問題:“開盒”是什么?被“開盒”后如何應對?
AI答:
網絡上的“開盒”,是類似于“人肉搜索”的一種網暴行為,通過非法搜索、挖掘他人隱私信息并在網上公布,引導網民對被開盒者謾罵攻擊。具體包括以下特點:
非法手段收集信息:涉及通過非法搜索、挖掘等方式搜集個人隱私信息,如姓名、個人照片、身份證號、家庭住址、手機號碼、社交賬號等。
網絡公開發布:將收集到的個人信息在網絡平臺上公開發布,使這些信息被更多人看到。
引發的后果:被“開盒”的個人可能會遭受網民的侮辱謾罵、造謠詆毀,甚至在現實生活中也會遭到騷擾,如電話、短信等陌生人的輪番“轟炸”。
這種行為不僅侵犯了個人隱私權,還嚴重擾亂了網絡環境。
被“開盒”后如何應對?
被“開盒”后,應第一時間采取更有針對性的取證行為。
截圖最好包含能體現其犯罪情節的內容,如發布內容、發布時間、發布者信息等,同時也要著重留存體現危害后果的關鍵信息,如閱讀量、點擊量等。
遭遇線下騷擾時,要將與對方的通話記錄、短信記錄等予以保存。
“開盒掛人”的行為人因侵犯他人隱私權、名譽權、個人信息權等民事權利,大多會被追究民事責任。一旦“開盒掛人”行為人涉嫌侮辱罪、誹謗罪等,將面臨刑事處罰。依據相關法律規定,行為人凡參與轉發、評論或擴散相關信息的,也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從5個方面入手做好預防工作:要增強自身隱私保護意識,避免過度分享個人敏感信息;可以通過設置強密碼、安裝正規安全軟件等方式加強網絡安全防護;要注意合理設置隱私權限,限制個人信息的公開范圍;避免參與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等不良網絡行為,降低被“開盒”的概率;要做到及時處理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定期檢查賬戶安全,一旦發現個人信息被泄露或被惡意利用,選擇及時報警和維權。
(部分文字及圖片由AI生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統籌 晏海艷
編輯 任詩音 吳一凡
實習生詹鳳蘭
二審 胡桅可
三審 劉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