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青島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青禾筑鄉 魯韻新聲”實踐團前往山東豆神動漫有限公司參觀學習。此次活動旨在借助VR技術與文創產品,探索齊魯文化、中華文脈及儒家文化的融合創新,助力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高校學子搭建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文化研習平臺,在實踐中引導青年學子鑄牢“中華之魂”,為文化強省建設注入青春活力。

聽文化底蘊,研討共探齊魯文脈傳承
首先實踐團在豆神公司會議室聽講解人員講述公司的發展狀況。近年來,公司植根齊魯沃土,深度賦能齊魯文化傳承,成果顯著。融合仁德禮序的儒家精神與創新理念,通過數字科技、教育研學與文化創意,活化諸子智慧、齊風魯韻,推動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其中創新推出的“齊魯青未了”系列數字藏品,發行即售罄,銷售額破千萬;《少年讀論語》等數字課程全網播放量超10億次,以實效創新讓儒家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磅礴生機。

實踐團成員圍繞“文創產品如何精準傳遞儒家文化內核”“VR技術在城鄉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潛力”等議題展開交流,公司研發團隊分享了“從文化調研到產品落地”的全流程經驗,強調“文創不是簡單符號粘貼,而是要挖掘齊魯文化精神內涵,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講好文脈故事?!?/p>

走進齊魯聽講解,細品文創識孔韻
實踐團在講解員引導下在公司文化成果展廳開啟文化探索之旅。在展覽區里,以孔廟建筑、運河勝景為原型的立體折疊書吸引眾人目光,公司研發人員吳海英拿起一本《走進孔子》折疊書,細致講解:“這本作品以曲阜孔廟空間格局為藍本,通過分層折疊工藝,將欞星門、圣時門等標志性建筑融入書頁,把靜態文化符號轉化為可觸摸、可探索的立體場景,讓儒家文化載體‘活’起來。”同學們圍攏聆聽,透過書頁,感受齊魯建筑文化與現代工藝碰撞的魅力。

過程中,一幅AR明信片成為“網紅打卡點”——掃描卡片,孔廟奎文閣在手機屏幕上拔地而起,光影流轉間,飛檐斗拱、彩繪匾額一一呈現,配合語音講解,讓靜態文創變身“文化魔盒”。同學們紛紛嘗試,驚嘆于科技賦能下,齊魯文化符號從 “陳列式展示”到“交互式傳播”的蛻變。

沉浸AI體驗,科技賦能文化感知
在數字交互區,實驗團體驗了“中華文脈地圖”數字平臺,觸摸屏幕即可遍歷齊魯文化地標,從濟寧孔府檔案到泰山石刻,從運河非遺技藝到儒家經典場景,數字化手段打破時空界限,讓千年文脈觸手可及。

在VR體驗區,科技與文明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同學們滿懷好奇地佩戴上VR設備,仿佛手持一把通往春秋時期的“時空密鑰”。頃刻間,眼前的現實世界悄然隱退,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巍峨恢宏的虛擬孔廟——飛檐斗拱在光影中復現,禮樂雅言于耳畔隱約回響。
這種沉浸式體驗,不再局限于視覺與聽覺,更延伸為一種可感、可思、可共鳴的文化在場,清晰呈現出儒家思想二千余年傳承的脈絡與心跳。數字技術于此不再僅是炫酷的工具,而是成為聯通古今的文化舟楫,為厚重的歷史打開可感可知的全新維度,讓古老的智慧在光影交織中煥發出觸動心靈的時代活力。

此次濟寧齊魯文化之行,實踐團以豆神研發集團為窗口,見證了VR技術、文創設計與齊魯文化、中華文脈的深度融合實踐。從立體書里的孔廟建筑群,到VR場景中的儒家講學,再到AR明信片里的文化“復活”,傳統文化正借助科技力量,突破物理邊界,走進大眾尤其是青年群體的生活。同學們表示,將把此次所學融入專業實踐,探索建筑設計、城鄉規劃中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新路徑,讓齊魯文化、儒家精神在新時代城鄉發展中持續煥發生機,以青春力量為中華文脈傳承注入“科技 創意”雙引擎。
責任編輯:李 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