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GPT-4和文心一言相繼推出, 引發AI市場熱議的同時,也讓人們重新考量芯片與算力建設等領域能否“沾光”。在芯片半導體板塊,不少企業預告業績下滑,在芯片行業經歷了2022年低潮之后,不少投資者寄望于AI成為芯片業新的增長點。
AI難撐業績
從個股表現來看,景嘉微股價2月以來便飆升至超過80元/股的高位。然而,在今年初時,其股價不過略超50元/股,而寒武紀則是從年初以來便一路高歌猛進,如今已突破122元/股,去年底在60元/股左右徘徊。寒武紀過往業績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從2018年以來凈利潤持續虧損,截至目前,該公司預告2022年虧損約11.66億元,同比下滑41.4%。
業內觀點稱,AI概念可以在短期內推高相關半導體公司股價,但寄望AI成為新的增長點,目前來說仍有些遙遠,應用于AI的芯片與“AI芯片”是兩個概念,所謂的AI芯片,指的是專為AI設計的芯片,其最鮮明的特點是加速AI學習速度,但是目前AI芯片仍處于萌芽階段。
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指出,從技術路徑上來看,新一代AI芯片起源于X86架構下的GPU,而非傳統的CPU,也正是由于這一轉型,使得英偉達目前在AI領域優于英特爾,不過即便是英偉達這樣的全球芯片龍頭,依然難以把控AI發展路線,隨著軟件層面的算法演進,硬件規格也需要做出改變,盡管目前GPU成為主流,但并不表示未來長期如此。
此外,專家更指出,即便是在AI領域有所成績的芯片公司,依然難以憑借AI撐起公司營收,以英偉達為例,2022年11月-2023年1月,英偉達包括用于AI運算的半導體在內的數據中心部門的銷售額維持11%的增長,不過其整體銷售額比上年同期減少21%,降至60.51億美元,凈利潤減少53%,降至14.14億美元。
拿什么拯救芯片?
如果寄望于AI并不可行,那么芯片行業又將如何走出低谷?
對此,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認為,未來可見的一段時間內,芯片企業仍然主要受行業周期影響,自2021年出現芯片荒之后,各企業積極備貨,但下游的消費電子需求萎靡,造成不少企業存貨跌價,形成虧損。
誠如專家所言,從已經發布業績預告的企業看,產品“賣不動”而造成的跌價、減值已經成為通病,其中,韋爾股份存貨計提減值13.4億-14.9億元;匯頂科技存貨計提減值4億-5億元;格科微存貨計提減值3.9億-4.5億元;富滿微存貨計提減值1.3億元。另據Wind數據,在半導體板塊的158家公司中,有44家公司三季度存貨環比增長超過20%,7家增速超過50%。
不過與此同時,洪仕斌也認為,一般來說,一季度并非芯片出貨高峰,所以目前來看芯片企業似乎仍不好過,但隨著此番周期波動逐漸平復,預計今年下半年芯片企業的狀況會有所好轉。
對于AI與芯片企業的關系,洪仕斌則認為,不可否認的是,隨著AI進一步發展,對于算力以及數據存儲的需求將會進一步加強,投資者如果想把握住AI浪潮,與其局限于某一公司的某項技術、某項產品,不如放眼整個算力提升領域。
以大熱的ChatGPT為例,到了GPT-3,其參數量已分別達到1.17億、15億、1750億,預訓練數據量分別為約5GB、40GB、45TB,從ChatGPT使用的GPT-3.5架構開始,OpenAI沒有再公開參數量和預訓練數據量,不過數據處理需求顯然將會更高,在此背景下,除了GPU以外,接口芯片、存儲芯片等一眾賽道也蘊藏著機會。
洪仕斌談到,如今的芯片行業中不確定性有所增加,不僅由于AI技術路徑變動、消費電子萎靡,此前備受看好的新能源車領域,或許也會隨著補貼退坡而對芯片需求有所調整,芯片設計企業仍未能找到一塊穩定的基石。
(文章來源:北京商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