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9月2日訊八十年,足以讓青絲成雪,讓廢墟重生,讓記憶蒙塵。然而,當同學們翻開那些泛黃的書頁,仍能感受到抗戰時期的烽火硝煙撲面而來。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在學校教科室指導下,濟南市萊蕪第一中學65級歷史組組織了一次有關抗戰的讀書有感活動,以閱讀的方式重返那段血與火的歲月。

活動采用師生共讀方式,選取多角度、小切口反映抗戰題材的書目(《抗日戰爭》《抗戰家書》《南渡北歸》《從日本史料揭秘抗戰——退后一步是家園》),利用暑假時間有計劃地閱讀,以手寫讀書感悟的形式展示讀書成果。

在本次讀書活動中,學生們的踴躍參與,伏案用心讀,通過讀書感悟或者自創手抄報的形式展示對抗戰精神的理解和反思。65級15班李欣瑤在讀了《后退一步是家園》中寫道:“在印象里,這類書總是充斥著說教和空泛的大道理,但當自己真正翻開這本書,卻竟然意外地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歷史視角。”耿琳瑩在《南渡北歸》讀后感中寫道:“在簡陋的校舍里,教授們住著漏雨的茅草屋;學生們在防空洞里借著微弱的煤油燈讀書;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貧困交加中堅持古建筑測繪……,這些畫面使自己想起有時因為作業太多就抱怨,因為教室太熱就無心學習,實在慚愧。”尚子涵更是從高處著筆,她寫道:“通過閱讀《南渡北歸》一書,我認為,戰爭與文化的作用具有雙重性的特點。在抗戰期間,中華文化在文物保護等方面受到過沉重打擊,而這一過程中也催生出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就其雙向性而言,抗戰期間,甲骨文、仰韶文化等的研究發現為堅定抗戰立場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支撐!”能從文化抗戰的角度理解抗戰文化在推動抗戰勝利的重要作用,難能可貴!這些年輕的思考聲音,正是歷史閱讀最有價值的收獲。

這些讀書成果展現了萊蕪一中學子優秀的學習習慣和過硬的學習品質、學習能力!
八十年過去了,抗戰的親歷者大多已離去,但他們的故事和精神通過書籍得以永存。這次讀書有感活動,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回顧,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每一本書都是一扇窗,讓同學們窺見那個非凡年代的光榮與夢想、犧牲與堅守。
燭火不滅,書頁常新。在閱讀中,與歷史對話,與先輩共鳴。愿這份通過閱讀獲得的歷史意識,能照亮同學們前行的道路,讓和平的基業長青,讓復興的理想實現。(通訊員 王景)
魯網濟東頻道熱線:0531-76122110
責任編輯:孟昊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