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雖過,暑氣余溫未散。山東省鄒城市香城鎮北齊莊村頭的涼亭下,早已聚滿搖蒲扇的村民,三三兩兩圍坐,清甜果香縈繞肩頭,悄悄拂去殘留的燥熱。
“她嬸子,今兒喊俺們來,有啥新鮮事?”七旬老漢齊振禮扇著蒲扇,先跟村婦聯主席王憲玲搭話。“今兒不嘮別的,就拉拉誰家日子出彩,配得上‘最美家庭’名頭!”王憲玲指著涼亭中間桌案上的大黃桃,“這桃就是‘票’,你覺得誰家好,就把桃送給誰!”話落,底下炸開鍋:“這法兒實在!誰家好誰家不好,咱心里都有桿秤!”一場“涼亭嘮家風,蜜桃尋最美”的活動,就著午后的風開了場。
只見村西頭李嬸把蒲扇往石凳上一放,迫不及待地朝人群喊:“要我說,趙梅家最配!”鄉親們目光都聚過去,“五年前她和丈夫齊士會在濟南掙大錢,家里老人身體不好,人家兩口子立馬回來!齊士會待岳父比親兒還上心。老爺子臥床兩年,端屎端尿、擦身喂飯,夏天怕長褥瘡,半夜還翻身,從沒皺眉。老爺子生前逢人就說‘有士會在,踏實’!”李嬸指了指眼前的趙梅,“您看看,她家四世同堂,兒子兒媳是退伍兵,還有好幾個黨員,本分、擔當,全在這家人身上!”涼亭靜得只剩蒲扇的呼呼聲,大家齊刷刷地朝趙梅點頭稱贊。
“振申家咱得好好夸!前幾年花生發霉榨油賠了本,換旁人還不得摻壞油賣,可他兩口子硬是咬住牙一斤壞油沒賣,寧肯自己吃虧不坑鄉親!”沒等李嬸坐下,齊振良就拍著大腿接了話:“后來他倆琢磨新法子盤活生意,還拉咱村幾戶困難的一起榨油致富,好路子不藏著。這實在勁和韌勁,誰不佩服?”這話像剛出鍋的花生油,噴香又滾燙,鄉親們立馬跟著喊:“可不是嘛!振申兩口子做人做事都透亮,實在!”
候西榮大娘湊過來,搶著說:“洪濤媳婦才疼人!農忙時俺在地里累得直不起腰,她天天變著花樣做熱乎飯,蒸包子、熬米湯,熱乎飯下肚,渾身的累勁都散了!”
村支書媳婦梁俊娥剛坐在邊上給大伙遞桃,旁邊張大嫂拉著她的手跟周圍人說:“俊娥跟著書記太不容易!書記忙修路、蓋大棚,天天熬到后半夜,眼睛熬紅,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全靠她照料,從沒說過苦累。這擔當,俺們都看在眼里、敬在心里!”一句句實在話,滿是鄉親們的心意,涼亭里暖意裹著桃香,飄得滿處都是。
夸贊結束,大家“呼呼啦啦”動起來。沒一會兒,趙梅、齊振申、梁俊娥手里的桃子就堆得冒了尖——這帶著鄉親手溫、比啥獎狀都金貴的桃,每一顆都裝著實打實的認可。
這場看似“土氣”的涼亭尋“最美”沒有講究,沒花架子。以群眾為主,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挖掘最鮮活的榜樣,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家長里短、田間地頭的故事自然流淌,深入人心。涼亭下,嘮的是家長里短,尋的是身邊榜樣,聚的卻是擰成一股繩的人心。
“接地氣,貼近生活,群眾是主角!這不僅是北齊莊村尋‘最美’的特色,同時也是鄒城市家庭文化節的核心。”鄒城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岳圓介紹,充分發揮家庭文明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今年以來,鄒城市婦聯聯合市委宣傳部等7個部門在全市開展了以“尋找最美家庭”為主要抓手的家庭文化節,不設門檻、不限形式,活動跟著群眾的生活轉,真正走進群眾心里。截至目前,全市已開展線上線下活動千余場,參與人次超50萬。
如今,鄒城的家庭文化節仍在繼續。一場場像北齊莊村這樣的活動,如同一汩汩活水,讓家庭文明的“蓄水池”始終充盈、滿是生機。好家風順著鄉風吹進家家戶戶的柴米油鹽,以一個個家庭的“小和諧”,穩穩托舉著社會的“大和諧”。(通訊員 李祥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