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幾名來自山東農業大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同學,積極響應學校“萬名學子連萬村,我為家鄉做貢獻”鄉村振興驛站建設活動,與團隊奔赴沂源縣魯村鎮的源泰家庭農場,投身鄉村振興驛站,以自身所學解決鄉村問題,用行動開展“入鄉村、看鄉村、暖鄉村、建鄉村”的旅程,以鄉村振興助力山東農業大學雙一流大學建設。

7月23日,服務團驅車抵達沂源縣魯村鎮的源泰家庭農場驛站。剛落腳,隊員們就主動與當地農民攀談,一番深入交流后,摸清了這片土地的“脾性”:沂源地區地質特殊,土層淺薄且多為石質小山丘。這樣的條件雖不適宜糧食作物生長,卻意外契合果樹需求,農場也因此順理成章地以果業為主導,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經濟發展路。
隨后,隊員們加入桃果采摘的行列,親身體驗農務勞動。農場主羅先生和其他務農人員格外熱情,手把手示范并耐心講解:“采摘時輕托果子慢慢旋轉,能最大程度減少對桃枝和果實的損傷,保證收益不受影響。”這場實踐的意義遠不止學會采摘技巧——隊員們在汗水中學到了沂源代代相傳的獨特務農經驗,更在與土地的親密接觸、與農民的共情中,悄然種下“知農愛農、助農興農”的種子,讓這份情懷在心底愈發深厚。

和羅先生聊天時,他說起種桃的糟心事:“葉子上全是小孔,果子表面布滿斑紋,收益少了好幾倍,嚴重時甚至差十幾倍。”隊員們結合課堂知識,初步判斷并非蟲害,更可能是真菌侵染所致。于是,他們立刻向羅先生推廣鄉村振興驛站APP,協助他將問題上傳至APP的“隨時問”專欄,以便學校教授團隊提供精準診斷與防治方案。
除了病蟲害,隊員們還發現了其他阻礙產業升級的“攔路虎”:土地肥力不足,果樹品種單一導致收益低迷,糧食與經濟作物種植分配不合理。針對這些問題,他們提出建議:采用輪作修養土地肥力,通過品種多樣化填補糧食作物占比過高帶來的收益缺口,最終通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助力興農。

如今,驛站的牌子已掛起,就像立下一塊興農的“軍令狀”,隊員們心中的責任愈發清晰厚重。作為鄉村驛站的科技專員,他們的態度堅定:“未來,我們會一直扎根驛站崗位,核心目標就是聚焦‘三農’實際問題,全力投身鄉村驛站建設‘百千萬工程’。我們會與學校老師緊密配合,逐個攻克農場在病蟲害防治、土地肥力提升、種植結構優化等方面的難題。在服務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堅持做好鄉村振興驛站掛牌建設與雙一流大學建設緊密結合,深入鄉村,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讓當地的‘致富果’真正發揮作用——不光要結出果子,更要結出能讓老鄉們腰包鼓起來、日子甜起來的‘富民果’,讓增收的喜悅實實在在落到每一戶農家。”(張心瀅 毛淑琰 刁俊峰)
責任編輯:李 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