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六口之家,三個孩子因罕見病面臨失明,作為父母,該如何面對命運的重擊?
正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的國家地理紀錄片《與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講述了佩爾蒂埃一家拋開一切,用一年時間環游世界的故事。
此前,由國家地理出品的紀錄片《火山摯戀》《珍·古道爾的傳奇一生》引進中國,在豆瓣等社交網站獲得高分評價,通過傳奇火山學家、動物學家的故事,講述人類面對自然展現出的熱愛與無畏。《與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則跟隨一家人的足跡與目光,看見令人驚嘆的巍峨雪山、神秘雨林、奇幻極光和宛如外星地貌的白沙灘,更見證一家人在困境中彼此守護、溫柔相待,積極地迎接生活的挑戰。
直面命運
佩爾蒂埃一家生活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本是一個幸福的六口之家,直到四個孩子中的三個確診“視網膜色素變性”。這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罕見病,患者最初的癥狀是夜盲,隨后視野會因病變而逐漸變窄、縮小,最終可導致失明。
對于孩子的父母伊迪絲和塞巴斯蒂安而言,這一消息無異于晴天霹靂,擊碎了他們對未來生活的全部構想。母親伊迪絲花了很長時間接納這件事,她曾一度憤恨命運不公:“為什么是我們?”
伊迪絲翻閱了所有資料,四處求醫問診,得到的答案是現代醫學對這種疾病暫時無能為力。醫學專家告訴她,眼下能做的是盡可能豐富孩子們的視覺記憶,將來即使失明了,還能通過喚醒記憶的方式感知世界。
對圖像的記憶遠不如現實中的親身經歷,伊迪絲和塞巴斯蒂安決定拋下一切,與孩子們一同環球旅行,盡可能看更遍世界上所有的美麗。出發之前,他們在愿望清單上寫下最想做的事,比如去非洲草原看大象和長頸鹿,在火車上過夜,在駱駝背上喝果汁,在雪山腳下徒步。這次旅行中,他們將一一實現自己的愿望。
抵達壯美風景前的旅途總是艱辛而坎坷,四個孩子除了姐姐米婭即將步入青春期,其他三個還不到十歲,最小的勞倫只有4歲。伊迪絲和塞巴斯蒂安需要時刻打起精神,分配精力以應對各種突發狀況,24小時不間斷地照顧四個孩子的身體和情緒。米婭、科林和勞倫逐漸失去了夜視的能力,天色漸暗之后只能摸索著前行,他們看不見星星,也不知道極光在哪個方向,只能依靠母親的指引去感受眼前模糊的微光。
對于年幼的勞倫來說,他還不能完全明白失明究竟意味著什么,而伊迪絲清楚知道,星星是孩子們第一個無法看到的東西,而未來他們看不見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多。因此,對三個孩子而言,與壯麗風景的每一次相遇,或許都意味著最后的告別。銀幕之外的觀眾們,會為孩子們童真的歡笑和非凡的想象力感到喜悅和驚奇,又會為他們即將面對的黑暗未來而悲傷揪心。
珍惜當下美好
這場環球旅行在行至厄瓜多爾時遭遇了一場突發事件,一家人因纜車故障困在空中長達九個半小時,從陽光明媚的白天到寒冷黑夜,像是一次對失明生活的預演。孩子們從最開始的好奇轉變為對黑暗的恐懼,伊迪絲和塞巴斯蒂安始終保持著穩定情緒安撫每個孩子,用幽默化解恐懼,當纜車再次啟動,山下是城市璀璨燈火,一家人從黑暗駛向光明。
一家人深刻的情感聯結和彼此守護,讓人們感受到,無論未來將會發生什么,他們都會堅定勇敢地擁抱命運給予的一切。茫茫沙漠的落日余暉中,伊迪絲問米婭,即使未來看不見了,還會享受旅行嗎,米婭抓起一把沙子說,“會的,我可以玩沙。”塞巴斯蒂安相信,當人們失去一種感官能力的時候,其他感官會變得更加強大,能夠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感受世界的驚奇。
旅行總有結束的一天,他們回到日常軌道之中,生活還要繼續。他們不再會為尚未到來的困難提前憂慮,但做好了應對挑戰的準備。孩子們在課余參加訓練營,學習與導盲犬相處,學習使用盲杖,學著與疾病共處。
8月28日,《與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導演埃德蒙·斯坦森、佩爾蒂埃一家人與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百老匯系列影城的觀眾在線上交流,分享環球旅行中的趣事。從視頻中可以看到,距離拍攝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孩子們長大了不少,眼神中依舊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
這支由導演、攝影師、錄音師等幾人組成的小規模攝制組提前融入家庭,很快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對于這群孩子來說,攝制組成員如同家人一般親切,因此影片中呈現出的互動和情感也都自然和真實。埃德蒙說,與這個家庭的交往對攝制組而言是特別珍貴的經歷:“在屏幕之外我們有很多共處的時間,在攝影機沒有拍到的地方,我們也是這個家庭的一部分;我們去拍攝的時候,孩子們不會覺得是在拍電影,而覺得是叔叔們來了,所以他們的表現都很自然。”
紀錄片拍攝工作結束之后,攝制組與佩爾蒂埃一家人仍保持著密切聯絡。埃德蒙曾問過科林,會對未來感到害怕嗎?他的回答是:“沒事的,我會有導盲貓陪著我。”每次回想起科林的回答,埃德蒙都會被深深觸動,那份回答里藏著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純真而美好:”與孩子們相處的這段經歷提醒著我,用簡單、美好、笨拙和俏皮的眼光看待世界是多么寶貴。”
這次經歷讓埃德蒙意識到,他想講述的就是這樣的故事,這也是紀錄片的終極意義:“我希望無論面對什么題材,都能把溫柔而充滿愛的目光投向拍攝對象。只要你足夠貼近、足夠在意,就能在每個人的身上發現美妙而值得珍視的東西。”
伊迪絲將這段旅程寫成了書,她最希望傳遞給觀眾和讀者的是,在人生當中,我們無法選擇拿到手的牌,無法預測生活的挑戰:“我們可以選擇的是以怎樣的方式應對它們,這就是我們的力量所在,把握好這種力量,就能在任何情況和環境中作出最好的應對。”
交流的尾聲,一位來自上海的觀眾分享了她的故事,令其他觀眾和主創動容。她說,這部電影可能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電影,因為她的母親正是一個熱愛旅行的人:“我的媽媽在我7歲的時候去世了,但是她去世前每年都會省下一筆錢,用來做我的旅游經費。從我三四歲開始,她每年都會帶我去一個地方旅游,她覺得探索這個世界很重要。媽媽去世之后,爸爸每年帶著我至少旅行一次,盡管我們并不是一個富裕的家庭。我想對你們說,也許你們的孩子還小,沒有辦法理解旅行的意義,但是他們長大以后一定會明白,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這次旅行都會成為支撐他們人生的力量和信念。”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