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星塵智能(深圳)有限公司宣布與上海仙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成人形機器人千臺級訂單戰略合作。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機器人行業逐漸加快在商業訂單方面推進速度,第一梯隊均已達到百臺訂單規模,千臺屬于行業少數企業能達到的量級。另據官方披露,該訂單計劃在兩年內推進落地,主要聚焦在工業、制造、倉儲、物流等場景大規模、分階段部署。
目前,該訂單的具體產業方與支付方式暫未披露,兩大確定合作方中,星塵智能專注于全能AI機器人平臺研發應用,仙工智能以控制器系統為核心,全球客戶包括飛利浦、施耐德、西門子等企業。
此次合作雙方優勢互補,通過“核心部件 整機應用”模式,聯合構建AI機器人平臺,積累規?;渴鸾涷?。其中星塵智能的繩驅機器人可以模擬人類肌腱用力方式,讓AI機器人能夠在物料配送、裝配搬運、協作操作中展現高動態響應、高靈巧操作與高交互安全等優勢。仙工智能的控制器則保障工業級的可靠性和成本優勢。
星塵智能聯合創始人方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雙方合作較為全面,覆蓋聯合研發、產品、渠道和售后等環節。目前訂單落地的首批場景主要聚焦在工業、制造、倉儲、物流,未來也會借助仙工智能的客戶資源,嘗試輻射到3C、汽車、自動化設備等更多細分場景。
今年整個機器人行業發展至新高點,一級市場融資活躍,技術路線多元突破,商業落地多場景試水。星塵重點投入的繩驅路線目前仍介于“早期商業化”與“成長期”之間。方科對記者表示,繩驅本身已不是新技術,此前在工業場景已被應用了幾十年,如電梯、吊車等。雖然技術原理簡單,但工程實現難度較高。選擇這條路線是因為繩驅傳動具備仿生性強、高分辨率的力控制等優點,適合需精細觸覺反饋的AI任務。
同時,該路線也存在一定挑戰。方科稱,繩驅路線有三大難題:摩擦損耗,預緊力穩定性,以及控制算法和系統集成復雜度在工程上實現難度極高。星塵智能的應對舉措是引入混合剛柔體動力學建模,實現更高精度的動態軌跡跟蹤與實時響應,以運控降低磨損,同時優化傳動機制和制造?藝,提升耐久性和穩定性。
中信證券研報分析認為,當前硬件端泛人形機器人已達到物流場景商業化的門檻,但國產具身模型端距離真正落地仍有一定提升空間。從經濟性來看,在兩年收回成本的假設下,泛人形機器人的投入產出比與分揀工人已持平。今年下半年泛人形機器人在物流場景會逐步從demo場景轉向交付客戶試用。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