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續兩年行業性增速下滑后,2025年上半年乳制品行業終于出現見底信號。記者從近期舉行的多場乳企業績會上獲悉,隨著奶價回升,行業內“以價換量”的競爭局面逐步好轉,加上新茶飲和外賣大戰對包裝乳制品的替代影響見頂,液奶品類的下跌幅度明顯放緩。但對于行業何時迎來全面復蘇尚難定論。
液態奶首現觸底信號
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主要乳企的業績相比于上年同期呈現明顯回暖趨勢。
其中,伊利股份(600887.SH)今年上半年實現總營業收入619.33億元,同比增長3.4%,優于上年同期的下降9.5%;蒙牛乳業(02319.HK)上半年實現收入415.7億元,同比下降6.9%,較上年同期下降12.6%有所收窄;光明乳業(600597.SH)半年收入124.7億元,同比下降1.9%,同樣好于上年同期(同比減少10.1%)。產品差異化較明顯的新乳業(002946.SZ)今年上半年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3%和33.8%,整體高于去年同期增幅1.3%和25.3%。
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乳企業績企穩,與液奶整體企穩有關。從財報來看,上述乳企的液奶業務收入雖仍有下降,但降幅均較上年同期收窄。例如上半年伊利液奶收入361.3億元,同比微降約2%,而2024年伊利液奶業務同比下降12.3%。
長期以來,國內乳企的產品結構以各類液奶為主。乳制品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液奶產量為2745萬噸,同比減少2.8%,打破了此前五年保持的2%以上年增長態勢。
對于液奶回暖,業績會上伊利管理層也給出了解釋。其認為,近年來液奶業務下滑,一方面受價格戰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非包裝牛奶對包裝品類的替代和沖擊。
尤其是后者,近年來現制茶飲的火爆疊加外賣大戰推動,部分消費者選擇飲用奶茶、咖啡來代替牛奶,這也對包裝牛奶的銷售帶來沖擊。不過在伊利管理層看來,奶茶、咖啡對行業的沖擊已基本達到峰值。外賣平臺雖推動了奶茶、咖啡行業發展,但這種高折扣模式難以持續,市場將逐步回歸理性。此外,從老人和青少年市場來看,包裝牛奶的健康屬性和禮贈屬性仍暫時無法被替代。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新茶飲和咖啡等對牛奶零售市場的沖擊仍然存在,每年大約替代100萬噸的牛奶消費需求,但同時也帶來了其他機會。
記者了解到,乳企對新茶飲、咖啡的爆發感情復雜。兩者雖搶走了部分包裝牛奶、酸奶的市場,但同時也帶動了牛奶、奶酪、稀奶油等在B端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目前主流乳企均已組建專業團隊,為新茶飲品牌提供原料支持。
不過對于今年的市場前景,主要乳企都保持謹慎預期。蒙牛管理層認為,每年下半年是乳品消費旺季,特別是雙節期間,但近年來雙節對銷量的拉動作用不如以往明顯,因此消費回暖會慢于預期,調整周期也比預期更長。
此外,近年來由于乳制品消費低迷,部分原奶以低價散奶的形式流入市場,成為部分中小乳企的原料,后者通過價格戰搶走了部分頭部乳企的市場。目前這一局面已在改善,記者了解到,北方部分區域散奶價格已從1.2元/公斤上漲至近期超過4元/公斤,已高于乳企和牧場的正常合同采購價。
伊利管理層認為,隨著進入下半年雙節旺季,原奶市場供需基本實現平衡,散奶價格同比回升,行業趨勢將逐步轉好,對公司液態奶明年份額恢復與提升持樂觀態度。
宋亮表示,今年上半年,常溫白奶和酸奶的降幅都在趨緩,行業有見底跡象。但由于去產能和市場需求恢復進展緩慢,原奶供需恢復平衡的節點一再推遲,預計明年才有望達成,行業何時反彈回暖仍難以判斷。
渠道和產品創新競爭都在加劇
記者注意到,產品創新和新渠道也帶動了乳企的業績回暖。
一方面,乳企紛紛推出功能化、健康化、高端化的創新產品加速差異化競爭。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蒙牛推出了100多款新品,主要創新方向瞄準美味和健康兩大方向覆蓋全部品類;光明乳業上半年也推出27款新品,其中包括多款針對睡眠改善、骨骼健康、高蛋白等功能性乳制品;新乳業財報顯示,通過技術突破,上半年新品收入占比已達到雙位數,低溫品類整體增長超過10%。
乳企研發費用也在快速增長。上半年伊利、光明、新乳業所公布的研發費用分別增長11.4%、41.5%和23.3%。新品帶來了更高的利潤水平,今年上半年多數乳企的凈利潤表現有所回升。
另一方面,即時零售、零食折扣店、會員店超市等新興渠道也成為乳企密集布局的領域。多家乳企認為,渠道變化反映了消費場景和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傳統商超渠道客流下降,新渠道快速崛起,也為乳企帶來了多元化增長機會。例如,伊利的液奶在新零售渠道的收入占比已達到30%。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內乳制品消費仍處于調整期,但上半年進口乳制品總量仍在增長。海關數據顯示,2025年1–6月,我國共計進口各類乳制品138.3萬噸,同比增加5.7%,進口額64.2億美元,同比增長18.1%。
業績會上,蒙牛總裁高飛表示,在歐美等成熟市場,奶酪、黃油、酸奶等固態乳制品消費占比大約可達50%,產品結構高度多元化。同時,乳鐵蛋白、脫鹽乳清粉等高附加值原料也主導著供給和定價權。相比之下,國內固態乳制品和高附加值原料長期依賴進口,這也是未來國內乳企轉型升級亟待突破的關鍵方向。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