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再上央視《開學第一課》講臺
“要把這段歷史真相說給更多人聽”
南報網訊(記者杜瑩)昨晚8時,2025年《開學第一課》在央視綜合頻道如期播出。其中,《銘記不能忘卻的歷史》篇章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講述。這是他時隔十年,第二次站上央視《開學第一課》講臺。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節目以“銘記與奮斗”為主題,邀請英雄連隊指導員、紀念館館長、抗戰親歷者后代等講述抗戰故事,通過回顧十四年浴血奮戰的艱辛歷程,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激勵廣大青少年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朱成山清楚地記得,十年前第一次參加《開學第一課》時,講述的是南京大屠殺期間關于約翰·拉貝的故事。而這次,他用一組組具體數據講述了南京大屠殺300000數字的由來和根據——紅十字會和崇善堂等團體留下的埋尸記錄、1984年調查的1756份幸存者證言、1997年發動14700多名南京學生和26名日本師生參與普查的成果、從3000多個名字擴展到1萬多個的死難者名單墻……這些微觀歷史細節,構筑起南京大屠殺歷史真實性的鐵證。
“搞清楚南京大屠殺歷史細節問題,是總書記交代給我的課題,我沒有辜負期望。”8月29日,朱成山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
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京,出席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作為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參觀紀念館的講解員,朱成山說,總書記對南京大屠殺歷史非常了解,問了許多專業的問題。那之后,把歷史細節問題搞清楚成了朱成山的學術使命。
從2016年到2023年,朱成山主持開展了國家社科基金抗日戰爭研究專項工程項目——微觀史視角下的南京大屠殺研究課題,帶領團隊成員深入調查300多戶受害者家庭,一一記錄受害者整個家族記憶,先后出版了專著、建立了專業網站、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匯成不容置疑的南京大屠殺史立體證據鏈。
如今,71歲的朱成山仍然堅持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并計劃擴展至抗戰史和中日關系研究領域。“這是我一生的使命,一項未竟的事業,無論身在何種崗位,我都要把這段歷史真相弄清楚,說給更多人聽。”他說:“我們銘記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記住歷史,唯有銘記才能讓逝者安息,唯有銘記才能讓和平永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